▲考察队员在江面目视观测江豚
7月24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结果显示:2017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与2012年调查数量1045头相比较,江豚种群数量没有显著性变化,种群快速衰退趋势得到遏制,但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依然严峻。
2017年长江江豚江生态科考由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从2017年11月10日到12月31日,往返考察历时52天,路线与2006年、2012年两次科考相同,覆盖了宜昌至上海的1669km的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个通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
除数量和分布调查外,本次科考还进行了栖息地环境质量调查,具体包括水环境质量调查、航运及渔业捕捞现状调查、岸带栖息地质量调查和水下噪声监测。
▲对江豚栖息地进行环境质量调查
科考使用目视观测和被动声学考察两种江豚识别方法,采取截线抽样的调查方式,估算长江干流江豚数量为445头左右,与2012年调查结果中的505头相比无显著性变化,但明显低于2006年科考结果中的1225头;
洞庭湖110头左右,相较2012年调查结果中的90头呈略微增加,但依然显著低于2006年的150头;鄱阳湖457头左右,与自2005年以来的连续监测数据相比,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内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湖北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
鄱阳湖是野外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洞庭湖次之,两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
参与科考的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相关专家表示,整体来看,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依然严峻。
他分析,从江豚的分布来看,干流中,江豚更倾向于有缓坡、有自然岸线的区域,而这样的栖息地被压缩、质量下降,种群分布碎片化严重。
他解释,长江中下游干流航运密度高,不仅占用水体空间,而且产生的水下噪声会对长江江豚造成沟通障碍、母子失散等影响,沙洲成为躲避航运干扰的庇护所。而鄱阳湖、洞庭湖的鱼类资源丰富,能为长江江豚的生存、繁衍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和食物基础,是重要的栖息地。
另外,本次调查没有发现白鱀豚。参与科考的世界自然基金会相关专家认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缓解,就地保护有希望,但是长江江豚面临人类活动的巨大威胁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刻不容缓。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认为,长江江豚主要的生存威胁是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航运发展、过度捕捞、非法采砂等等。最近几年,农业农村部已经在长江建立起多个江豚保护区,下一步将推进提升对这些保护区的保护等级。同时,对于没有建立保护区的江豚分布密集区域,将采取限制开发、降低影响等针对性强的栖息地保护措施。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决定报请国务院将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文/文汇报驻鄂记者钱忠军 图/中科院武汉水生所
作者:文/钱忠军
图/中科院武汉水生所
编辑制作:钱忠军
责任编辑:朱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