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医院首次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6月9日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故宫博物院内热闹非凡:中小学生饶有兴致地体验传拓和雕版印刷两项非遗技艺,畅音阁再现徽班进京展演,去保和殿东庑参观新落户的“故宫文创馆徽派传统工艺馆”……其中颇受关注的,还有略显神秘的故宫文物医院首次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首批文物医院志愿者上岗,40位预约观众在当天先睹为快了“在故宫修文物”的真实情境。
观众可预约参观故宫文物医院
故宫文物医院位于故宫西侧城墙下、内金水河畔, 1.3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按使用功能分为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文物保护修复辅助业务三大部分,汇集200名“文物医生”,拥有“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古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技术”、“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复制技术”、“古代钟表传统修复技术”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设有“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希腊文物激光技术联合实验室”、“同步辐射与文物保护联合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也设立于故宫文物医院。
▲“文物医生”们正专注地工作。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修复有悠久的历史,记者在现场看到,书画、金属、钟表、陶瓷、木器、漆器、镶嵌、纺织品等文物“科室”一应俱全。“文物医生”井然有序地“看诊”,志愿者则耐心讲解、展示着清宫植物染料复原、唐卡修复、如意云头书套等文物囊匣制作等技艺。
“故宫文物医院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功能门类最完备、科研设施最齐全、专业人员数量最多的文物科技保护机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之所以命名为“文物医院”,一是因为文物修复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像患者到医院看病一样,不仅需要有经验的传统工匠“看诊”,也需要借助各类先进的“诊疗”设备,比如文物专用CT机,显微观察设备、材料分析设备、无损探伤设备等,以便在修复过程中最大程度保护历史文化信息,真正使文物“益寿延年”;二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播出后,文物修复受到欢迎的程度明显提升,通过展示文物修复过程,希望使观众体会到文物工作者的“工匠精神”。
▲单霁翔院长介绍唐卡修复技艺,唐卡修复历来被业内视为文物修复难题之一。
历经三年筹备的文物医院对外开放,除了以预约制确保高质量的参观体验,志愿者服务也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单院长形容为“比重点大学还难考”的文物医院志愿者于当日上岗,首批25位经层层选拔和严格培训的志愿者以教师、高校硕博士为主。
▲故宫文物医院志愿者张雪靓正介绍文物CT机的作用。
徽班进京,畅音阁皮黄之声又响
228年前,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皇帝八十大寿,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先后进京献艺,名噪京城。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故宫畅音阁重又响起皮黄之声。故宫博物院协同安徽省文化厅、黄山市政府等举办的徽班进京展演带来《万花献瑞》《小宴》《贵妃醉酒?百花亭》《观阵》和《徽班进京》等剧目,再现了当年徽班进京盛况。
▲畅音阁大戏楼举行的徽班进京展演实现历史和现代的交融,带给观众独特的视听盛宴。
畅音阁是皇宫里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端午、七夕、中秋、除夕以及帝后的生日等皇帝都要在宫中看戏。畅音阁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以中国传统的吉祥用语“福、禄、寿”命名。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上中两层井口安设辘轳,直对下层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戏目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
“故宫文创馆徽派传统工艺馆”也于当日落户保和殿东庑,今后将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为观众现场展示徽派工匠的传统技艺。
文:文汇报驻京记者周渊
图:均周渊摄
编辑制作:周渊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