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复帖》
人生最难的莫过于断舍离,张伯驹却能洒脱做到。他把看得比性命还要紧的文物收藏无偿奉公,然后,坐观云起,笑看花落。
他在《春游琐谈》一书中说出原委,“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又在《春游词》自序中写道,“一生半在春游中”“大地皆春”。张伯驹自号“游春主人”,缘起是他那幅变卖家产才得到的《游春图》。
▲《游春图》
又是一年春来到,在张伯驹捐赠义举62年之后,在他逝世36年之后,“天下第一画卷”《游春图》等33件展品等来了今天的观众,这些原本属于他的一人之春终成大地之春。
4月2日至5月6日,故宫用“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的方式,来缅怀这位永远活在春天里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
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张伯驹先生像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曾如是评价张伯驹。在4月2日下午举行的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傅熹年等直言,张伯驹的捐赠,拔高了故宫的藏品水准。一旁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连连颔首。
身为巨贾之后,张伯驹却对从商、从政、从军皆无兴趣,偏偏爱好写诗作画、看戏唱曲。30岁起,更是爱上了收藏,其母唉声叹气:“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管,出去做官也不干,只知道花钱买字画。”
家学的涵养与市场的历练,使张伯驹拥有了一双识别国宝的火眼金睛。财力加魄力,使他果敢购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如现存年代最早、有“法帖之祖”美誉的《平复帖》,传世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以及唐代诗人杜牧的存世孤品《张好好诗》,宋代书画佳作《道服赞》《诸上座帖》《雪江归棹图》《百花图》,元代钱选、仇远、赵孟頫、王冕,明代沈周、文徵明、唐寅、陈洪绶,清代吴历、蒋廷锡等艺术史上著名书法家、画家和重要流派的作品。
在“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上,观众将看到其中的33件套。这些展品18件来自故宫博物院,1件来自国家博物馆,14件来自吉林省博物院,是张伯驹先生鉴藏书画的一次大汇聚。
▲观众正在观展。(摄/周高亮)
略微遗憾的是,一部分珍贵文物如陆机《平复帖》卷、展子虔《游春图》卷、杜牧《张好好诗》卷、范仲淹《道服赞》卷等尚处于休眠期,为保护文物,本次展览无法展出原作,而是用复制品替代。“不过这是早年的复制品,同样是非常珍贵的。”单霁翔如是强调。
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
▲年少时的张伯驹
张伯驹先生收藏,初时出于爱好,后则以保护祖国文物不外流为己任,甚至变卖家产,亦不改其志。他曾自言,“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1941年,他曾被绑架。面对绑匪的撕票威胁,他关照夫人潘素:宁死魔窟,绝不许变卖所藏。僵持近8个月方得脱身。
▲张伯驹、潘素夫妇
1946年,买下范仲淹《道服赞》的他再无余钱,为了不让《游春图》被文物商人卖与洋人,他只得卖掉宅子,又变卖了夫人的首饰,这才凑足买画的220两黄金。
▲颁给张伯驹、潘素夫妇的褒奖状
1956年,当他把8件最顶级的书画捐给故宫之后,政府欲奖励其20万元,他婉言相拒,分文未取。文化部只好给他颁发了一张褒奖令。
“文革”中,他遭受磨难,红卫兵将他收藏的卷轴丢到院里焚烧,张伯驹跪在火旁,不停哀求,“要烧就烧我吧,这可都是国家的宝贝,烧了就再也没有了。”
▲晚年的张伯驹
“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委屈难免,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为什么不许别人错我一顶帽子呢?”这话,并不是面子话。张传彩在纪念父亲的文章中写道:“父亲时常教育我说:一个人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这是大事,不能马虎;除此之外都是小事,不必斤斤计较。”
▲张伯驹之女张传彩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摄/周高亮)
4月2日,年逾八旬的张传彩来到了故宫,在观众的掌声中,走上了“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开幕式的讲台,她淡泊几语,竟是感谢故宫,感谢观众。但如潮的掌声,自会把我们的谢意和敬意带给天国的张伯驹潘素夫妇。
文:本报记者 江胜信
图:除署名外,均为故宫博物院资料图片
编辑制作: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