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
文汇报记者从今天在西安举行的“建筑遗产——古塔保护技术研讨会”上获悉,拥有280多座古塔建筑的陕西省,近30多年来,成功实施了30多项古塔文物保护工程,在实践中积累了重要的古塔保护“陕西经验”,受到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本届研讨会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来自意大利、日本及中国多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古塔工程勘察、保护措施比选及结构加固设计,古塔保护工法及全信息施工法中的塔体监测等展开研讨,交流保护经验,探索古塔保护科学的范式方法。
▲眉县净光寺塔
让古塔长久保存,用多样手段使其“活起来”
塔伴随着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其功能、结构和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充分融合、发展,进而形成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瑰丽精巧的组成部分。在长期演变发展中,塔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及建筑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形式。造型的高耸挺拔,结构的精致典雅,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内涵和工匠的精湛技艺。
陕西是汉唐京畿、丝路起点、宋明重镇、释道祖庭、文武兴盛之地,关中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西安(古称长安)又是中国佛教多个流派的祖庭所在地,因此成为全国保留古塔较多的省份之一。佛教汉传过程中的8个流派,其中的6个祖庭就在长安城内和终南山中。全省现存280多座古塔建筑。
陕西现存的这些古塔,自然侵蚀或人为损坏导致塔体存在材料老化、结构缺陷等问题,对古塔的安全造成威胁。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周萍说,古塔作为保留下的古代建筑,历经了时间的洗礼,自然会留下风化侵蚀的痕迹,明代的嘉靖大地震,更是对陕西古塔的一次浩劫。而修建时间更为久远的唐宋古塔,在饱经风雨沧桑的同时,还经历了多次烽火洗礼。“千百年历史岁月、地区行政经济中心偏移、交通线路的改变,造成部分古塔位置偏远难寻,荒烟蔓草,孤傲耸立。除个别位于现代城市中作为地区地标性建筑,以及部分位于香火延续到当代的寺院中的古塔保存较好外,总体保护形势仍是严峻的。”
她说,从审美上来说,人们还是希望能从修缮后的古塔中,看到饱尝岁月沧桑变迁的时光流痕。
▲永寿县武陵寺塔
陕西省文物局领导说,在科技迅猛发展与信息传输爆炸增长的当代,建造出媲美古代无与伦比建筑艺术的塔,虽然不再是难点,也绝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如何让岁月洗礼的古塔能够原汁原味的长久保存,如何用丰富多样的手段让古塔“活”起来,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才是新时代赋予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实施30多项古塔文保工程,形成“陕西经验”
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30多年来,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在陕西省内共进行古塔保护工程30余项,通过法式测绘、三维扫描、保护设计、科学纠偏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在科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成熟做法与成功经验,此外对古塔历史的研究,为恢复古塔历史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
▲25日在西安举行的“建筑遗产——古塔保护技术研讨会”现场
从眉县净光寺塔省内第一例成功实施古塔纠偏,为后来的西安万寿寺塔、旬邑泰塔的成熟技术纠偏;从省内首次古塔整体“拆落归安”到因汶川地震受损的崇文塔、八云塔、太平寺塔的震后维修;从陕西境内个塔的日常维修到申遗关注的大雁塔、小雁塔和兴教寺三塔按国际要求环境整治,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积累了丰富经验。
据了解,武功报本寺塔维修,成为陕西省内首次古塔整体解体、实施地宫发掘后,照原样重新修砌的古塔维修实例;西安小雁塔、西安万寿寺塔、岐山太平寺塔,为该院首批对古塔实施三维扫描案例;兴教寺三塔的维修及环境整治、大雁塔与小雁塔的申遗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为五座古塔保持真实性与完整性,顺利成为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做出积极贡献。
周萍告诉记者,中国古塔的维修,由于形式、材质、技法的多样,目前尚未形成制式,还有着“中国味道——盐少许”的遗憾,如何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科技互相秉承自身优点,兼容并蓄,不断为古塔延年益寿发挥作用;如何融合各个专业的智慧让古塔依然屹立,让我们的子孙万代有幸继续看到、听到、触摸到这些建筑的美丽;如何探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方式,成为本次研讨会探讨的主题。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 韩宏 责任编辑:叶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