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门口的柳州路连开了三家点心店,乔家栅、大富贵、老盛昌,都做菜馒头。
这菜馒头,上海人就叫菜馒头而不兴叫什么菜包子的,向来是南市点心大王乔家栅的强项,话说乔家栅的栅,上海话读如色,其全称是乔家栅食府,乃驰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创始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其前身是永茂昌汤团店,先后在上海南市区(现并入黄浦区)乔家路,馆驿街、旧校场路等处开设分店,而开设于老城厢乔家路上的永茂昌点心店,虽处于乔家路这样一条小路,但因其汤团颇具特色,故顾客近悦远来,生意兴隆,且将该店亲切地称作乔家栅。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乔家栅由乔家路迁至老西门中华路上,点心名师高手云集,由此,乔家栅名特点心名闻全市。
人们大凡做寿、过生日、乔迁都要选购乔家栅的寿桃寿糕,逢年过节也忘不了乔家栅,如春节的八宝饭、松糕、桂花糖年糕,元宵节的汤团,清明节的青团,端午节的粽子,重阳节的重阳糕等。乔家栅的八宝饭、甜咸粽子、细沙麻球等十几个传统品种和创新品种曾多次荣获国家商业部金鼎奖、上海市优质产品,1994年又被评为上海市名特小吃。其江南传统风味菜肴也卓有声誉:红烧河鳗获全国第三节烹饪大赛的金牌,上海熏鱼、特色鸭膀、乳腐肉分获中国名菜金牌奖,乔家栅汤包、鲜肉汤团、鲜肉锅贴、绉纱馄饨分获中国名点称号。
话说那条乔家路大有来历,它东起中华路,西至凝和路,曲曲折折530余米。原先这里是条叫乔家浜的河流,1906年被填。乔家路143号,是明代乔一琦将军的故居。乔一琦(1571-1619),上海县法华镇人,少时任侠仗义,文武双全,大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金兵攻抚顺,乔一琦为游击将军,与金(清)兵激战,背腹受敌遂坠崖殉国,时年49岁。
上海乔姓,始于元末,有乔杞任松江知府。乔一琦是乔杞后代。这支乔姓家族后散居上海县城和法华镇,近年在遵义路街道发现的《乔氏家谱》,就是他们的谱牒。
那么乔家的后代,现状如何呢?不久前,我和著名演员乔榛叙茶,巧了,一聊起乔家路,他就说他正是上海乔姓之后,乔家栅因他们祖姓而得名,无论点心还是菜肴,他从小就非常熟悉。
然而眼下徐汇区柳州路的这家乔家栅(分号)的馒头似乎没能彰显它的强项,咬开一看,菜馅黑簇簇的,先就倒了胃口,正宗的乔家栅菜馒头,一口咬开应该油汪汪碧绿生青,香干丁,颤巍巍,香菇末,隐绰绰,一篷鲜香镬气直冲口鼻才是,哪像眼前的,一点精神都没有。其他两家也大告不妙,来自苏州老盛昌的,菜切得太细,咬去如啜菜泥;徽帮菜馆大富贵呢,掺了过多的香菇,但香菇太梗,口感硬撬橇的,都不如我老妈的菜馒头。
小时候,我们兄弟三人,三只老虎口,大米有定额,但门口有一家静安区唯一有机动的粮店,每月不定时地、几乎贼一样突击性地供应几次黑黑的粗面粉,凭购粮证,每户敲章限购,这就是我们的节日了,因为妈妈会拿黑面粉做馒头。
天一亮先排队,黑面粉也是售光为止的,然后命我们用4分钱去烟纸店买一块鲜酵母,外包装粉红色的那种,比方糖大一圈,有醉人的甜香。这份差事我们都争着完成,以示积极,待买来,老妈已将面粉掺点水和好了,第一次水不能太多,也就是面团不能太糊,中间挖个洞,鲜酵母一到,就用温水稀释,倒入面洞里,再用一张事先揉好的面皮,覆盖其上。
这团面,通常是揉在脸盆里的,现在再将脸盆放进草窠(上海人也叫饭窠),像母鸡孵蛋似地孵它,这一段时间应该有几个小时,乘此期间,老妈开始剁菜,青菜的生与熟当然讲究,一般是开水烫一下,绞干再剁碎——不能剁得太碎,否则没口感——把豆腐干也切成丁了,也是个功夫活,香菇泡透后,去尽根蒂,剁末,三合一,加油、加蛋清调料反复搅拌,馒头馅就成了。
此时也,已经是满室飘香,因为发酵面团已经膨胀成一个大大的圆球,如同一个月球坑坑洼洼的表面,散发出鲜酵母特有的奇香,母亲患有肝硬化,馒头做到这一步已经是气喘吁吁,恨只恨我们少不更事,还一个劲地催着母亲:快点!快点!阿拉快饿死了!于是她滴着黄汗,撑起身体包馒头,上蒸架,上锅盖,等到馒头上笼隔水蒸,她往往已经瘫在床上呻吟……
这样的馒头,换做今天,我想我们兄弟仨无论若何应该是吃不下的,但那时我们是饿狼,管它呢,一口咬开它们,就是一篷鲜香镬气直冲口鼻,那菜馅,油汪汪碧绿生青,香豆腐干丁,发得颤巍巍,嫩娇娇;香菇末,因为金贵而放得少,若隐若现的馥郁反而更诱人了,一口下去,综合感飘飘欲仙死不抬头……
除了菜馒头,妈妈还能包萝卜丝馒头(里面放点开洋)和糖馒头,她的馒头总是做得特别大,黑面粉黑黢黢的黑得发亮,我们叫它们小猪猡,一个人一口气可以吃它五、六个呢!
整整五十年过去了。姆妈早已作古,既留给我们无数温馨的记忆也留给了我们一份偏执:天下馒头,总是姆妈的馒头最好。
姆妈的菜馒头,更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