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越来越多实体书店尝试将书店、咖啡馆、文创展示等相融合,并引进时尚潮流的设计风格,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
图二: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倾力打造的“光的空间”新华书店,将书店和美术馆通过一个星空穹顶多功能活动区域连接,开启了“艺术+阅读”新的文化体验模式。独特的方形镂空书架让读者仿佛穿越层层迷宫。
图三:芮欧百货内的钟书阁营业面积足有900平方米,它不是停留于重复传统的图书经营,更多是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为所处的商业场所提高文化品位,聚拢人流。
图四:新华书店徐汇日月光店一改传统书店的布局,注重营造以书店为纽带的特色文化圈,为读者提供更多文化增值服务。
图五:爱丁顿公寓楼下,千彩书坊吸引不少读者慕名而来。挑几本书坐下慢慢翻阅,静静遐想,窗外的喧嚣渐渐褪去。
图六:言几又,店名将繁写的“设”字拆成三部分,分别代表了书店所推崇的言之有物、与众不同、创新无界的经营理念。湖滨道店融合多元业态,力图打造一个文化资源平台和生活方式体验空间。
摄影/本报记者 叶辰亮 撰文/本报记者 许旸
上海的实体书店,多了,活了,火了。
新华书店蜕变为令人惊艳的“光的空间”,大隐书局新开“深夜书房”,思南书局“快闪书店”将有升级版……沪上实体书店每亮起一盏灯,都牵动着众人关注的目光。
一句句“老灵额”的赞叹,不光是惊叹于美轮美奂的店面装潢,更勾人心魄的,是来自实体书店的各种灵动表情。
这是古典优雅的表情,一颦一笑透着历史积淀的风情。走进武康大楼大隐书局,移步换景,醉花阴、山亭柳、青玉案等阅读间门牌都取自宋词词牌或元曲曲牌,书、艺、茶、食巧妙融合,身处图书阅读、文化讲座、艺术传习、品茶休憩于一体的复合文化体验空间,脚步自然而然轻下来、慢下来……
这是青春明媚的表情,捕捉呼应年轻读者的时尚需求。百新书局新开的尚悦湾店,主打图书与周边文创产品结合,精心策划的线下“手帐节”、手工课,吸引了众多粉丝前来探店,成功带动了店内相关出版物的热销。
这是积极进取的表情,在经营理念上敢于突破、勇于创新。青浦朱家角古镇放生桥畔“角里书房”,走极简风,一段时间只出售一本书,不定期更换书目,并邀请作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把这本书“讲透”;同时,配套的读书会、衍生创意产品开发或观影会,也让读者驻足把书“读透”。
这是知性开放的表情,不遗余力挖掘阅读中的乐趣。位于北外滩的建投书局,处处“潜伏”着爱书人的“小心机”。书店还为读者请来“书目营养师”,邀请马家辉、史航等作家、编剧,分享他们曾被书籍治愈的经历,以“文学诊疗”的创新方式,推荐“对症”书目清单,滋补精神养分。
这是温暖迷人的表情,满足了爱书人对书店的想象。刚刚谢幕的思南书局·概念店,60天里60名驻店作家穿上定制的店长围裙,选一张钟爱的碟片作为背景音乐,与慕名前来的热心市民聊文学、创作、志趣乃至日常生活的种种。阳光从半透明屋顶洒进来,第一天驻店的学者李欧梵感叹:“哎呀,这里比自家书房还舒服。”
还有许多生动鲜活的表情,绽放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些表情背后,是书、人、城的温情连接,也呈现了实体书店在互联网时代的破局路径与多种可能。
在政策利好和阅读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上海实体书店整体持续回暖,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光是2017年就开出了20余家中大体量书店,今年年初,钟书阁、大众书局又将新开数家个性化书店。
好的书店,是街区生活的灵魂和底蕴,拥有因书店磁场相拥而来的作者和读者,又何尝不是一座城市的福气。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曾俏皮打趣道:在密密的“书林”里,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在作家文珍的构想中,一个书店从概念变成现实,渐渐长成一棵会走路的知识之树;评论家项静有句妙评———书店是绕一绕远路的心情。
新的一年,我们不妨“绕绕路”,一起去书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