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上海端午习俗:赛龙舟
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现存中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的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
上海旧城东北角,原有著名的揽胜之地丹凤楼。丹凤楼又名万军台,是端午节观看竞舟争渡黄浦江的盛极一时的所在。《上海县竹枝词》写浦江龙舟竞渡中有云:“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上海昔时浦江竞渡所用的龙舟,大多是从南翔、黄渡等地借来的。抗战以前,高昌庙附近的半凇园尚未荒芜,每逢端午节时,龙舟在半凇园里先赛上两天,然后在到黄浦江上去作节日竞渡。
上海人过起端午来,其实和全国各地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和其他地方一样,赛龙舟也是上海当地深入人心的端午活动之一。而今端午,上海都会举办大大小小数起赛龙舟比赛,诸多赛事中,苏州河上赛龙舟无疑是最博人眼球的。现在苏州河龙舟赛已逐步演变成了上海每年端午的惯例,成为上海端午节习俗的一部分。或许开始之初,赛龙舟是为了“悼念屈原”而存在,而现在赛龙舟更多的是寄寓着寻常百姓的美好理想。
上海端午习俗:写符念咒挂钟馗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挂艾草和菖蒲是上海端午的习俗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然后把艾草与菖蒲用绳子绑成一束,插在自家大门上。古人有云:“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家中老人也都说艾草、菖蒲能够驱蚊、驱邪。数千年来,人们都用这种方式表达端午祈福之意。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这“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
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上海端午习俗: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端午里的吃,不只是粽子一家独霸天下。在“老底子”的上海,与粽子同锅共煮的还有鸡蛋。也就是说,端午除了吃粽子,还要吃鸡蛋。鸡蛋剥了壳吃,上海人把剥了壳的鸡蛋叫做“白和蛋”。现在很少听到这样的叫法,在我当年下乡的市郊奉贤,当地人还叫“白和蛋”;不过,它既指剥壳鸡蛋,也指没有剥壳的白煮蛋。
为什么在端午要吃“白和蛋”?多少年流传下来的说法是:那天吃了白煮蛋,皮肤就会如同鸡蛋白一样光洁。那么,为啥平时吃了没作用,偏偏在端午吃就会产生这般效果?
因为时逢初夏,古有五月“恶月”之称;“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战国·佚名《夏小正》)。一是那时季节变化,人易得病。二是气候转暖,蛇虫百脚皆纷纷出笼,人易受害。吃白和蛋,实际上就是进补和增强抵抗力,如能有利于皮肤,那是割草打兔子——捎带的。
上海人在端午节湿气,都会以五黄一起陪大家度过端午,五黄有黄鳝,黄瓜,咸鸭蛋里面的蛋黄,雄黄酒,黄鱼。黄色是很多人认为是比较尊贵的颜色,吃黄色一般寓意可以以正胜邪,把气候中的邪气都驱赶出去。
端午节如何通过饮食来养生?
1、吃粽子
粽子中一般含有红豆,红豆不仅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等功效。人体常为湿热阻遏,红豆能够利水湿,解热毒,与绿豆相辅相成,堪称消夏良药。粽子中一般含有红枣,红枣能补益脾胃和补中益气。
粽子总会用到芦苇叶,红枣能补益脾胃和补中益气。所以对於脾胃虚弱和肠胃不佳的人士,如消化不良、经常吐泻或便秘人士都有好处,多吃红枣能改善肠胃功能。此外,红枣又能补气血,对於中气不足及气血亏损人士特别有帮助,能减少平日气促气喘的情况,又能针对肌肉无力等症状,增加体力。
进食时须注意,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贪食。
2、门前挂艾草菖蒲能“避邪”
端午前后正值初夏季节,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且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而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则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除了驱蚊,艾草菖蒲还可“避邪”,邪为中医里的病邪之意,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在内的六淫,这都是致病的因素,将艾草、菖蒲挂于门前或屋内,其散发的草药香除了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有醒神、提神的作用外,还可以通心窍,提高人的正气,从而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
3、“兰汤”清热解毒
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还要沐浴兰汤。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用煎菖蒲、艾草等中草药洗澡,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艾叶浴对毛囊炎、湿疹有一定疗效,菖蒲叶及根芳香化湿,外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清热解毒,对皮肤瘙痒的效果较好。若是不便泡浴,可将其放入水中煮半小时,然后用水擦身即可。除了悬挂、沐浴,还可以将艾叶燃烧熏烤,达到治病祛病的目的。“艾草里有种芳香物质,可以活血通络,以艾熏烤、驱毒的古老的方法早在华佗扁鹊时代就采用。许多人在夏日常点医用艾条,或是用艾草梗熏房间,既可驱蚊,对于预防季节性、流行性感冒效果不错。”
4、佩戴香囊防止蚊虫叮咬
时农历五月初五,妇女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或绒线,拴在儿童手臂、手腕等处;或悬挂于儿童胸前、蚊帐、摇篮。据说,五色丝象征五色龙,可以免除瘟病,使人健康长寿。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称为“缠五色丝”。
香囊由各种花色的布缝制而成,在家自制香囊时,可用艾叶、菖蒲、菊花、薄荷叶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或车内。这几味中草药有散风驱寒、通九窍、扶正气的功能,并含有挥发油,气味纯正、持久,戴着能防止蚊叮虫咬,改善神疲乏力等不适,还可以预防感冒。
5、喝雄黄酒——杀虫解毒
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在此专家提示,雄黄有毒,最好不要饮用。如今可用黄酒替代,因为它是粮食做的,这些粮食本身就有养胃的作用,发酵成了酒以后,还有通经脉、行气血、去风湿、温脾胃、散风寒等作用。
上海滩的老字号粽子店
1.王家沙
作为上海老字号,王家沙是一年四季都是拥挤的,小伙伴们大概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
小编我抱着好奇的心态买了个板栗肉粽,结果被里面华丽丽又无处不在的板栗和肉惊到了!
还有就是碱水豆沙粽,相比其他粽子实在太好夹开了。
还有赤豆蜜枣粽,小编真的不想用白璧无瑕来形容,但你看这光滑的感觉,除了几个赤豆在上面,几乎就是:完美!
地址:南京西路805号
价格:板栗鲜肉粽7.5元;碱水豆沙粽6元;赤豆蜜枣粽5元
2. 五芳斋
要说五芳斋是粽子界的头牌应该也不为过啦,想必小伙伴们对这些五颜六色的标签是影响深刻的!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分不清粽子了!
五芳斋粽子的销售点遍布魔都各地,想回忆过去的小伙伴不妨找一家近的去买买买哦!
地址:闸北区大统路938弄12号1701室
3.乔家栅
作为中华名小吃之一的乔家栅,做出来的粽子口味自然也是没得说的。虽然没有街头巷尾的阿婆阿姨包出来的粽子有人情味,但小编知道你们有时候偷懒,也就想在出地铁的时候来一个爽一下!
喏,你要的五花大绑的粽子,不谢!
地址:黄浦区陆家浜路1088号
4.功德林
功德林,功德林,卖的粽子自然都是素的,不沾一点荤腥。来看一下小伙伴们熟悉的包装袋!
小编一时兴起,买了俩尝尝…不过,看起来小编我的确不太适合吃素呢~为了你们我真的牺牲好大!连平时最难下咽的香菇都舔了一下...
地址:南京西路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