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居委会书记,不少人觉得就是和“一地鸡毛”或“婆婆妈妈”打交道。可对于徐汇区田林街道长春居民区书记苏嵘来说,10多年的工作里每天都感觉挑战不断。她深深地觉得:能把“一地鸡毛”都捋顺了,大家的日子才能过得更舒心!这“一地鸡毛”和“婆婆妈妈”里蕴含的正是基层治理的大智慧。
功夫做足,为人到位
当过护士、干过财务,从外地返沪的苏嵘最初接触社区事务时也曾感到迷惘徘徊,不过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很快意识到,社区事务要做好,群众基础少不了。
“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大家怎么有感情?”现任田林街道五六七村居委党总支书记的王芳是苏嵘一手带出来的“徒弟”,这么多年,她一直谨记这句话。有新社工到居委报道,第一件事情就是上门家访、认识居民。
去年7月,苏嵘主动提出转岗到矛盾问题比较凸显的居民区担任党总支书记。一进小区她就感到难度很大,开个会都不行,一开就吵架。于是,苏嵘和团队又开始大走访——越是矛盾集中的居民家中,她越是要和对方聊。
三个月下来,走了100多户家庭,在矛盾最集中的几个居民身上花了三四百个小时。回到家中,短信、微信、电话也不得空,抓住每一个机会了解对方诉求。
“居民有时候找居委只是要简单地解决问题一,但苏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她总会抓紧机会继续了解二三四。”王芳告诉记者,苏嵘这种凡事问到底的性格,帮她积累了一本宝贵的小本子。小本子上不仅有所在居民区的各类情况概述,工作间隙蹦出的各类点子也随时记录。
因为功夫做得足,人际关系摸得清,苏嵘在处理矛盾时,总能迅速找准关键点,加上她说得在理、为人到位,一来二去,威信很快确立。
“每人心里都有一亩田”
社区里有患精神病的老太太发病,连家人都不敢上前。“你们都藏起来,听我指挥行事。”敲开门,苏嵘张口就来:“我是妇联派来的,听说你家老头子对你不好,妇联专管这事。”老太太嚷嚷,“老头子得病了,快送他去医院。”“老头子除了不好的,平时对你怎么样?烧饭吗?洗衣服吗?”“烧的,洗的。”三下两下,老太太被绕进去了。“送医院可以,但规定监护人要陪去,想想他平时对你的好,陪他去医院可以吗?”三言两语,老太太被哄进了医院。
别看这件事最后圆满处理了,但即便苏嵘这样的“老江湖”,也有预判不了的意外:她曾被社区精神病患者打到耳朵化脓出血,更有一次被打到脑震荡整把整把头发往下掉。
居民成秀英就亲眼见过,如今回忆起来,她仍止不住红了眼眶。她不止一次地问苏嵘怕不怕。“怕啊,我去之前心里不停打鼓,可一想到精神病患者本人和家人承受的巨大痛苦,人家都‘求’到你门上了,怎么好意思不去看看?”
苏嵘也有心思细腻的一面。助残日那天,她坚决不肯在墙上挂“助残帮困”的字样,而把主题换成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活动那天,苏嵘教大家唱这首《梦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志愿者是最宝贵的财富
70多岁的胡仁虎是锦馨苑里的一名退休英语教师,几年前,90多岁的岳母去世了。虽然已不担任居委书记,但苏嵘仍第一时间赶到。“胡老师,我的手机24小时为你敞开。”平日里,胡家二老有个什么事情,苏嵘总是二话不说帮忙到底。
真心换真心。得知社区暑托班需要英语老师,胡老师主动请缨,分文不取,帮居委会解决了燃眉之急。
正因为凡事冲在前,敢作敢当,苏嵘凝聚了一批热心居民在身边。田林街道有很多新上海人,苏嵘就当起了社区“新上海人”协会秘书长。
这些新上海人几乎都有一技之长,理发、配锁、修伞、修表、裁剪……田林地区的居民不用出家门,就可享受到各种生活服务。2003年就来沪的封雪是名全职主妇,一开始她看到苏嵘的电话就躲着不接,如今受到苏嵘热情感染的她是协会的“大总管”——通知、联络各种琐事一力承担。“哪天苏嵘不给我布置任务,我还觉得浑身不对劲。”
“居委会没钱没资源,我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如果能把居民和志愿者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我们的社区怎么会不好?”在苏嵘十几年里待过的6个居民区里,她深深地感到志愿者是社区最宝贵的财富。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