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苏嵘(左)在和小区居民聊天。田林街道供图
苏嵘至今还记得2012年3月从锦馨苑转岗前最后一次会议后的场景:小区居民们自发来到会场外面,夹道相送。一位老太太拿出一把红枣和糖果放到她手里说:“你这几年辛苦啦,祝你以后也甜甜蜜蜜。”苏嵘拼命忍住眼泪,直到坐进车里才泪崩。
15年服务了6个居民区,苏嵘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离别。作为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资深社工,哪个社区有“急难愁”,她就被派到哪里。苏嵘说,她的性格有点像电视剧《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大大咧咧,粗中有细,不按常理出牌,擅长攻坚克难。
大西北来的“女汉子”
“70后”书记苏嵘,生得浓眉大眼,相貌有点像少数民族。许多居民第一次见都以为她是“新疆人”。“我还真是从新疆来,虽然是汉族,但性格脾气是标准的‘大西北’风格。”苏嵘说,她在新疆出生长大,23岁才随家人回到上海。虽说现在说着一口上海话,嫁了一个上海老公,但骨子里还是带着新疆人特有的的粗旷、热情、韧性。
2002年开始,苏嵘到虹三居委工作,成为一名社工。刚开始她也迷茫过,社区工作尽是“上海风格”的家长里短,她一个大西北来的“女汉子”,既不细腻也不聪明,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获得居民的信任?苏嵘心里没有底气。
但经过10年的努力,苏嵘不仅受到居民的喜爱,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工作起来并不按部就班,常常不按常理出牌,越遇到困难她越感到兴奋,哪里有“急难愁”哪里就有她。
群众的苦难是她的痛
在她的帮助对象中,有一位身世坎坷的外地媳妇,嫁到上海后得了产后抑郁症,因为缺乏及时治疗,发展成精神病,和丈夫离婚回老家。她的女儿长大后思念母亲,把她接到上海,没想到母亲病情越来越严重,发病时经常打人骂人。一次她又发病,苏嵘上门劝阻,被一巴掌打得耳朵出血,还被病人用刀对着,别人都不敢上前,她忍着伤痛硬着头皮冲上去,用以前做护士学到护理知识让病人安静下来。
事后苏嵘设法发起募捐,帮助这位女子凑到钱回家养病,而被打伤的耳朵发展成了中耳炎。类似被打被骂的事情她经常遇到,还有一次被一位因为“追星”患上精神疾病的姑娘打成脑震荡,但她心里从来没有怪过他们。“和他们的痛苦相比,我这点伤不算什么。”
人格魅力吸引“粉丝”
在别人眼中的苏嵘是怎么样的?记者收集到评价有些“搞笑”。她的徒弟说:师傅老烦的;她的闺蜜说:我好后悔认识她;她的爱人说:你“管闲事”的特长终于发扬光大了。
苏嵘的徒弟、田林街道五六七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芳告诉记者,刚开始当社工脸皮薄,不好意思和居民打交道,苏嵘就逼着她带大家做广播体操,带着她挨家挨户上门“混脸熟”。“别人一分钟就能谈好的事情,她要谈半小时,聊出一堆事情,一件件都要解决,那时我真要被她烦死了。”可后来,王芳发现师傅的“烦”正是她人缘好的原因,社区的人情世故其实很简单,多“刷存在感”,多帮人难处,等到自己今后有困难时,居民也会全力相助。
就是这样的热心、不怕烦、急人所急、悲天悯人的特质,让许多人被苏嵘的人格魅力所征服,团结在她身边。苏嵘的闺蜜、新上海人协会成员封雪告诉记者,苏嵘三天两头拉着她当“跟班”,为社区工作出人、出钱、出力做公益,她开始很烦,心想好后悔认识她,但后来渐渐地居然习惯了。有阵子苏嵘没有出现,她反倒有些不习惯了主动去“讨事情”做。
苏嵘说,自己虽然是工作狂,但同样重视家庭,因为家人的支持是她最大后盾。她的丈夫一直拿她开玩笑:“你喜欢多管闲事,社工这份工作太适合你了,管闲事还能拿工资。”调侃归调侃,一旦苏嵘遇到麻烦,丈夫总是第一个冲上去的“志愿者”。
看见别人笑就很快乐
苏嵘对自己十多年来工作的评价是:“一直在奔波,去一个社区解决几十个问题,带一个徒弟,然后被调走”。她也在思考,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何让自己发挥最大的价值,唯有把自己十多年来攻坚克难的经验传承给更多社工。
苏嵘说,她的经验主要有几点。首先是对问题要有准备,上门前方案先行,要依靠组织与团队的力量;其次是经常要上门,了解问题的症结,不能解决的先别急,从其他次要问题着手,先建立交情;得理要让人三分,遇到蛮不讲理的也不能退缩;和人打交到要随机应变,见到大妈要聊菜价打折,见到年轻人要谈《三生三世》《琅琊榜》,这些都是一个优秀的社工必备的技能。
近期,苏嵘开设了一个社工培训班,将自己十多年总结出的理论知识与案例传授给学员。她的上课方式也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带着学员做游戏、角色扮演、唱唱跳跳,在寓教于乐中给人予启迪。
“我就是一个很‘二’的人,一门心思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没什么好写的。”苏嵘告诉记者,她的生活其实很简单,付出真心,收获真情,看见别人笑,就很快乐。(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