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迷胡剧团重排的经典迷胡戏《李亚仙》剧照。(华阴市文化馆供图)
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秋高气爽八月中,康熙王我出皇城。乔装打扮,大街上行。一为访贤再看一看民风……”华山脚下,华阴市岳庙街办曲城村一户院落里,党光弟一边弹着三弦,一边吟着华阴迷胡《月明楼》中“康熙王”的一个唱段。吟罢,老人仍沉醉在委婉缠绵的曲调中。
71岁的党光弟是当地的一位农民,让其名扬关中的是他华阴迷胡的唱腔,他能熟练地吟唱30多首华阴迷胡,是当地6位华阴迷胡精英传承人之一,曾到德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演出。
发源于华阴的华阴迷胡,又称陕西东路迷胡,为陕西省第二大地方戏剧种,以其鲜明的艺术特点广泛流行于陕、晋、豫及整个西北地区,在民间戏曲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2008年,华阴迷胡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入乡随俗接地气,带有浓郁生活气息
过去华阴人一直把当地的“迷胡”叫曲子或小曲,流行最广的演唱形式是“地摊坐唱”(也叫“板凳市”),此后发展为戏曲,搬上舞台,称为“迷胡戏”。该剧种在关中有“东路迷胡”“西路迷胡”两个流派。从音乐旋律来看,它与先秦时期的郑声应该有传承血缘。它表演的内容、题材大多反映普通人的情和事,真挚细腻,能看到 《诗经》 中郑国民歌的影子。
今天的华阴市魏长城遗址以西地域,是上古的郑国、周厉王小儿子姬友的封地。这里是迷胡戏生根、发芽、成长的沃土,迷胡戏曲是对郑魏遗风的承袭,它与 《诗经》 中的“郑风”一脉相承。
据了解,迄今搜集到的音乐曲牌有120多种,与民间流行的“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基本符合。其传统剧目繁多,流传于民间的坐场剧目有200多个,常演的有100多个。
华阴迷胡的前身“曲子”,伴奏乐器有三弦、板胡、笛子、梆子、碰铃和四叶瓦等打击乐。三弦主奏,板胡衬托,四叶瓦加花,碰铃添彩。这种配置,体现了独特的地方音乐属性。华阴迷胡的语言多引用方言俚语,入乡随俗,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唱红一茬又一茬,推陈出新誉满关中
华阴市迷胡剧团迄今已有78年的历史。该团前身为成立于1940年的光艺社。几十年来,该团及其前身在迷胡舞台剧目的移植和改编创作上成果颇丰,《张连卖布》 《李亚仙》 等9部传统舞台剧,《莺山春雷》 《杜鹃山》 等10多部现代舞台剧屡获佳绩。
1960年之后,一批走红关中的精彩现代迷胡剧,把东路迷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时代高度,雷开元、卫赞成、姚振华、杜建兰、张秀芳等一批演艺卓越的迷胡名优誉满关中。
如今,从该团走出,供职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雷开元,是国家一级演员、“西北迷胡王”、迷胡代表性传承人;卫赞成,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渭南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黄瑞龙,为华阴迷胡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常年活跃于民间的张秀芳曲子班、城区迷胡活动中心等6个民间迷胡班社,成为迷胡文化传承的主体,城区迷胡活动中心还获得“陕西省十佳自乐班社”称号。
2015年,陕西电视台 《秦之声》栏目推出专场演出,126名华阴迷胡爱好者竞相登台,把东路迷胡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专业评委评出了16名“迷胡传人”和6名“迷胡精英传承人”,电视台还为16名“迷胡传人”举办了三场“传承展演”。省级电视台为华阴迷胡连续举办40场专场比赛、录制并播出40台节目,大大提升了华阴迷胡的知名度。
2016年4月,在闻名全球的“天下杨氏第一村”———汉太尉杨震故里、华阴市东宫村,以“四知先生”杨震为题材的华阴迷胡 《杨震拒金》,献演“2016‘四知’文化节暨全球杨氏祭祖大典”,在全球杨氏宗亲中引起轰动。
近几年,通过“一元剧场”送戏下乡、秦东“非遗”进校园、“非遗”宣传展示月、稀有剧种优秀剧目会演、中国诗歌春季联欢晚会西安分会等演出活动,华阴迷胡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正由复苏走向繁荣。
尽快整理挖掘,把老艺人的绝活传下去
近些年来,华阴市加大了对华阴迷胡的发掘和保护力度,组织人力整理出版了 《华阴迷胡》 《华阴迷胡音乐选编》 《华阴迷胡精选唱段》 等书籍、乐谱唱腔和剧目剧本,为传承和保护华阴迷胡文化遗产,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记者了解到,华阴迷胡在传承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老艺人相继离世,艺术传承后继乏人;专业剧团人才奇缺、资金紧张,民间班社多已解体;演出条件差,设备残缺等。
记者来访时,华阴市迷胡剧团几个演员正在重排迷胡戏 《李亚仙》。说起如何传承迷胡,该剧团团长穆青峰说,2012年剧团改制,原先的65人只剩下了6个,其他都提前退休了,“我们在传承上是硬挣扎”。眼下他头疼的是,《李亚仙》 碰到了演员奇缺、资金缺乏的尴尬。这是市文化局安排的送戏下乡剧目,正常演出需要40人,其中舞蹈8人,文乐队20多人,只得外请人手。
“迷胡剧团只有6个正式演员,此外还有10来个临时工、合同工。平时只能排演一些小戏,大戏得请退休演员回来排演。”穆青峰说,剧团每年获得财政经费20万元,“一元钱”惠民演出一年演100场获30万元经费。“剧团要靠剧目来传承,没剧就没法生存,人多了养不起,人少了办不成事。”
党光弟说,没资金便没法发展,迷胡要发展得靠政府来抓。“现在戏剧最大的缺陷是越来越简单,比较难唱的、好听的调子没人愿意学了。”他建议,要把那些老艺人的绝艺、绝活挖掘出来,留下来、传下去;要学习、吸收其他剧目的长处,取长补短,传承下去。
(本报西安2月20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