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通过一个个“小家”一代代传承
年俗不仅传递着热腾腾的、邻里亲朋彼此友爱真心祝福的情谊,更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孩子在长辈的带领下,买年货、大扫除、做年夜饭,体验的不只是节庆民俗本身,留下的也不只是贯穿一生的美好回忆,更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勤劳质朴等价值观产生认同。孩子长大后,再与自己的下一代分享“年味儿”,传统文化才得以通过一个个“小家”一代代传承下来
没有“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喧闹,返乡潮渐渐退去,岁末年初的城市静了下来。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尽管商场单曲循环着“恭喜恭喜你呀”的曲子,大街小巷甚至连网站App都换上红彤彤的布景,但是仍有不少年长者忍不住感慨少了些“年味儿”。
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提到振兴中国传统节日。让“年味儿”浓起来,成了国家和普通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专家学者们看来,“年味儿”的重要来源,便是在传承延续守岁、贴春联、拜年这样一系列传统民俗的同时,顺应时代之变,结合新的技术和生活习惯,形成新的节日习俗,让“年味儿”浓起来。
不是“年味儿”淡了,而是变了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想吃饺子不必等到过年,新衣服新鞋子随时网购,微信红包成了都市人的一种社交方式。如今的传统节日更像是商家营销的狂欢,“买买买”“吃吃吃”甚至到海外度假成了统一节目,每个节日独特的内涵和标志正变得模糊。
“很多人把节日当做假日来过。”知名学者鲍鹏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节日意识的淡化,背后也有着对传统文化缺乏尊重的危机。“虽然节假日调剂着繁忙的工作生活节奏,但节日不能简单等同于假日,也不等同于单纯的消费。”中国农耕文明传统中,饮食和置办货品确实是农闲时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以吃来说,春节包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买青团,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分月饼,重阳登高赏菊吃蟹,每个佳节都对应其独特的食品,其背后都蕴含不同的寓意。可以说,传统节日就是一个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最好契机。
时代在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改变。也有专家认为,“不是‘年味儿’淡了,而是‘年味儿’变了。”对于春节,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庆祝方式,“大年三十看春晚”也是近30多年形成的“保留节目”,看场贺岁电影也在近些年成为都市人过年的余兴节目。昔日里家家户户在除夕夜张贴“福”字,如今某网络平台推出集五福的活动,网友们对着“福”字扫一扫,同样蕴含着吉祥与祝福。
在传统节日里传递核心价值认同
过年的形式在变,那些属于节日的传承和文化归属感,变得格外重要。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选择重拾传统。正如青年作家张佳玮所写:“想要有年味儿,首先得真把年当成年来过。”
把年当成年来过,应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民俗仪式。鲍鹏山认为,贴春联、吃年夜饭、走亲访友,这些年俗“仪式”的背后,是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他说:“年俗不仅传递着热腾腾的、邻里亲朋彼此友爱真心祝福的情谊,更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孩子在长辈的带领下,买年货、大扫除、做年夜饭,体验的不只是节庆民俗本身,留下的也不只是贯穿一生的美好回忆,更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勤劳质朴等价值观产生认同。孩子长大后,再与自己的下一代分享“年味儿”,传统文化才得以通过一个个“小家”一代代传承下来。
日前,国家图书馆推出楹联专题,开放《声律启蒙撮要二卷》《楹联述录十二卷》等古籍的电子版下载,让网友能更深入地了解楹联文化不只声律工整的吉祥话,同样也是文学传统的重要载体。
近几年,春节正满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漂洋过海,为海外友人带去辞旧迎新的祝福,也带去中华儿女的人文传承。眼下,南非开普敦正在举办“欢乐春节嘉年华”。新春彩灯被安置在开普敦最繁华的商业区,户外大屏则循环播放着春节主题的影片,为期近30天的嘉年华系列活动包括“中国年货车”“新春彩灯节”“福字进万家”“欢乐春节影像开普敦”等丰富活动。据悉,伴随着文化部“欢乐春节”在五大洲落地,仅去年一年,就有140个国家的2.5亿人次感受到中国春节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