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首次发表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民族瑰宝”战略性地位凸显;12月25日,业内翘首期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这是我国首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国家法律。这些年,我国在中医药创新发展早有布局与落子。记者近日独家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获悉,由该院承担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近日完成一系列建设验收,阶段性成果颇为喜人:在中医综合治疗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疾病领域
获得重要突破,在延长患者生命期、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医疗费用不增反降。
应对重大疾病,中医有自己的办法
“无论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还是中医药白皮书,国家给予了中医药很高的地位,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尤其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落户上海正式启用运行,鼓舞我们以科研创新带动中医,在重大疾病领域发挥中医的独特优势。”龙华医院院长肖臻说。
2008年,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医药领域国家财政投入最大、业内外关注度最高的重大建设项目,是振兴和发展中医药的一项战略措施。上海唯一基地落在龙华医院,该院独立承担攻关两大病种: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疾病,据此形成的诊疗方案及研究成果将推至全国。
龙华医院首先选择重点突破其传统治
疗优势病种———肺癌。早在1979年,该院刘嘉湘教授在全国率先提出“扶正抗癌”学术思想。当时普遍认为对肿瘤要采取“攻法”,刘老则说,苹果烂了,不能简单地把烂的部分切掉,中医认为根源在于土壤、根系有问题了,放在人身上,就是免疫系统等出了问题。
沿着这个思想,针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刘嘉湘领衔多中心对照研究,覆盖上海胸科医院、肺科医院等大样本病例。结果显示,相比西医化疗,中医综合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了5个多月。这是了不起的“5个月”,如果是西药,与其他药物对比延长生命1-2个月,即可作为新药上市的依据。
龙华医院肺癌团队的经验正扩大到胃癌、肠癌、肾癌、脑癌的研究中。“这不仅意味着肿瘤研究病种扩大了,更是一种临床研究的模版在复制。”肖臻说。
与肿瘤团队齐头并进的是骨伤团队。施杞教授、王拥军教授经临床试验证
明,95%以上的椎间盘突出症可通过中医综合治疗,不必再接受手术。针对难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经该团队发明的新型中药芪麝丸治疗,不仅不用“动刀”,与西药治疗相比还平均节约了1520多元。
首创“名中医工作室”,让中医发展兼容并蓄
从全国看,龙华医院的床位数体量不是最大,但临床研究能力早就跻身最强队列。2010年至今,该院拿了五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国内唯一获此成绩的中医医院。
中医发展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如何尊重这种规律来发展? 龙华的经验首先得益于临床有积淀,在办院伊始就汇聚了一大批享誉沪上、江南的中医名家;其次,该院在2000年前后启动一个大工程:布局中医经典的传承模式,在全国首创“名中医工作室”。
“当时一批名中医到了五六十岁的年纪,正是年富力强时,但我们明显感到紧迫感,等这些专家真退休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独树一帜的理论就失传了。”肖臻说,“要把好东西真正留下来,也要有想学的人。”该院同时还大胆打破门户之见,采取“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的方式,让传人学习不同学派,兼容并蓄。
从最初13个名中医工作室,到后来的31个,慢慢地,队伍形成,学术风气浓厚起来。以该院的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五连冠”为例,分别由该院脊柱病、脾胃病、胆石病、肾病等不同学科团队斩获,学科呈全面开花的良好态势,各个临床团队争相投入临床科研,从临床中寻找难题,用现代技术手段予以解答,最终回馈、改进临床治疗方式,并带动产学研齐头发展。
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名中医工作室”作为成功样板在全国推广。
传统中医收获的疗效,让中医成功迈向世界
目前,龙华医院门急诊量达到350万人次,约40%来自外省市和境外。引人注意的是,龙华医院每年接待海外患者数千人次,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2015年,该院接收本科及进修的境外学生257人,主要来自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法国等。
去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推出了“20个中国旅游贴士”,首度将中医医疗机构列入外国人来华推荐体验榜单,并“点名”上海龙华医院为“国内顶级中医医疗机构”。该推荐词写道,来中国不妨体验纯正中医文化,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中医保障人类健康已被世界广泛关注。
此前,龙医团队已走出国门,由马耳他大学与上海中医大学合作的针灸硕士学位项目正是由龙华医院承担;同期建立的马耳他中医中心向当地民众开放,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递出一张漂亮的中医名片。
“传统中医受到西方世界的关注,既是对中医的肯定,也是中医迈向世界的好契机。”肖臻称,当前精准医学不断推进,中医为诊治带来整合、系统的思维,并收获较好疗效,这可能是中医被西方所看重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