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可亲手“添砖加瓦”的老红军头像雕塑,2D光栅重构遵义会议现场照片、历史影像及人物……今天,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央美术学院接力系列展:艺术再长征”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以“艺术再长征”为主题,百余件作品既含有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等,还涉及影像、动画、绘本、装置、VR技术、建筑测绘等多种创作媒介的运用,通过多学科参与、集体创研、多形态互动等方式反映中国艺术教育最高学府在重大主题创作上的时代新方向。
“由感动撑起的形体是有温度的”
记者步入展厅现场,那尊3.5米高的《老红军王承登塑像》尤为瞩目,观众不仅可以一睹老红军英姿,还可将特质的泥块填入老红军头像的空隙中,亲手参与为老红军塑像的过程。
展览一并展出的12件塑像小稿讲述着创作背后颇为感人的故事:今年5月,得知有两位亲历长征的老红军生活在赣州,雕塑系师生奔赴现场为老红军塑像。“1936年到达陕北遇到突袭,那次战斗最凶险,子弹从这里射进,从那里射出,我中弹就倒下了,第二天才被人发现,捡回一条命来……”伴随着102岁的老兵王承登以赣南口音讲述的战斗细节,师生们用手中的泥塑记录着历史的细节。“面对活着的历史,每贴一块泥、每下一次刀,都带着内心的感动传递到手中的塑像里,由感动撑起的形体是有温度的。”雕塑系学生李博雍说。
油画《红军食谱》则是造型学院基础部师生深入长征现场的集体写生创作。透过近百件长征途中食物,如草根、野菜、树皮、皮带等构成当下人文视角中真实而微观的关切。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张路江老师介绍,不同于以往在教室里进行静物写生,师生们深入若尔盖松潘草原进行户外野炊,围绕“红军食谱”还原当年真实的生活场景。
展览在红军的号角声中启幕,中央美院党委书记高洪认为,“艺术再长征”的创作“是当代视角下对长征精神的认识、感悟、升华,是‘学院派’对艺术创作新机制的探索,更是对以人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坚持。”
历时一年,不断深化对长征历史的认识
据了解,“艺术再长征”创作自去年11月开展以来,中央美院各院系师生组成创作小分队,分赴江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份长征沿线,深入生活、体验长征,通过搜集文献、探访亲历者、现场写生等方式不断深化对长征历史的认识,从教学、研究和创作三个维度进行了思路整合与实践探索。
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创作的录像装置作品《碑·名》以长征沿线各纪念碑为场景,用相机长时间曝光的“光书法”方式记录、书写下革命烈士的姓名,将多张照片制成动画,以纪念碑为象征的背景中,烈士们的名字忽明忽暗,重又出现在时空中,以此表达对先烈的纪念和敬意。
此外,占地最大的综合装置《红井映像》《叶坪映像》以测绘瑞金苏维埃革命旧址为表现形式,由建筑学院的师生将自身专业特性与当代展示语言相结合;人文学科和艺术管理专业在参与创作的同时,更组织了沿长征征途开展的儿童美术教学。
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亲自创作了油画《红军走过》,他指出,由不同学科的创作成果构成新颖的展览形态,不但拓延了表现历史题材的创作空间,更是在当代艺术语境下中央美院多学科创作成果的一次集结展示。“在当前多样并举、多元并存的艺术语境中,应该坚持立足中央美院优秀的创作与学术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导向。一方面要营造自由多元的艺术创作环境,支持美院师生艺术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推动学院在重大主题创作上的探索创新,以优秀传统为滋养,引导师生投身时代,深入生活,感怀历史,关切现实,努力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形式丰富的作品,不断优化美院创作生态。”
(本报北京12月2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