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央启动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上海由原先的对口支援阿克苏调整为对口支援喀什地区叶城、泽普、莎车、巴楚四县。从此,上海和喀什这两个名字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2014年2月22日,又有159名上海男儿从东海之滨来到了五千公里之外的南疆喀什,开启了他们人生中最漫长、也最难忘的一段援疆旅途。作为来自上海各个行业的精英,他们告别年幼的孩子、辛劳的妻子,以及家中的老人,义无反顾地响应中央号召来到祖国西部边陲,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他们之中,除了教师、医生等每一年半轮换一批的专业技术人才外,绝大多数党政干部都已经在喀什这片热土上默默奉献了三年。三年间,他们屡屡缺席自家孩子的宝贵成长,却不断造就对口四县老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身处叶城、泽普、莎车、巴楚的四位上海援疆分指挥长便是其中典型。和其他援疆干部相比,他们早在2013年8月便先期进疆压茬交接,了解当地民情、制定援疆规划。他们既担纲当地的县委副书记,又是各县援疆队伍中不折不扣的“家长”。
在第八批上海援疆干部人才行将结束援疆任务之际,记者重返喀什四县,与四位分指挥长面对面,倾听他们援疆三年多来的最深切的感受。从他们的故事中,你可以看到很多第八批上海援疆干部的缩影,也可以找出有关“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这一援疆必答题的“上海回答”。
叶城张未劼
“一家亲”频频传佳话
张未劼,来自宝山区吴淞社区。在到对口的叶城县工作之前,除了全喀什地区面积最大和维吾尔族人口比例较高这两个特点,他对叶城县并没有太过深入的认识。张未劼所在的宝山援疆团队,驻扎在县城公务员小区一栋普通的民房内。2014年2月下旬,大伙集体入住。当时,叶城正处于“暴力恐怖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这“三期叠加”过程中,维稳形势较为复杂,一度让张未劼和他的援疆团队忐忑不安:“我们在最为特殊的时期来到这里,说不害怕、没压力那都是骗人的。”
但张未劼并没有让他的兄弟们因此放慢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的脚步,反而是要求大家多走出去交朋友:“我们初来乍到,跟当地干部并不熟悉。难免会有人认为我们援疆是来完成任务甚至‘镀金’的。要取得他们的充分信任,我们就必须拿出真情换真心,和他们交真朋友。”他也常常告诫自己的弟兄们,既然是代表宝山来的援疆干部,那就要展出宝山人积极良好的工作形象:“如果认为自己人来了就是做贡献了,回头也没为当地百姓做成几件实事,那这样的援疆,还不如不来。”
扶贫攻坚、扩大就业……三年间,宝山对口援建叶城的援疆成果有目共睹。“我们在叶城一共做了105个援疆项目。截至10月,今年的33个援疆项目已完成80%,剩余20%处在收尾阶段。”对于其中每一个项目,在张未劼心里都有一笔再清楚不过的账。因为,正是他每个月都坚持召集所有援疆项目的单位负责人以及县里有关分管领导开项目推进会。这样的推进会,三年里足足开了30多次。
在和当地党政班子的工作交流中,张未劼坚持的理念是当好生力军和参谋助手:“根据上海援疆的总体部署,我们的目标是当好生力军而非主力军。除了要为对口四县带去各种援疆资金和项目,我认为更多时候我们要在充分尊重当地的前提下,把上海人民的热忱带给当地干部。我会经常主动向当地领导献言献策,和班子成员交流思想,他们明白你是真心实意地为了帮助叶城发展,对很多建议也就欣然接受了。”
出于安全考虑,上海援疆指挥部有着严格的安全纪律,各分指挥部也不例外。除了正常上班和工作,叶城分指的援疆人几乎很少因私事出门。张未劼因此动员大家在院子里栽下了一片自留地,种些番茄、黄瓜等蔬菜。空闲时刻,大家会自觉换上工作服,轮流下地干些农活。
援疆期间,张未劼和兄弟们严于律己,不参加不必要的应酬,但每逢一些重大节假日,他会邀请当地干部群众到援疆楼的食堂里聚聚,一起吃上一顿家常便饭。一来加深双方感情,二来也能更好地融入当地。渐渐地,很多原先纯粹的工作关系逐渐发展成了朋友间的友谊,援疆这三年,让宝山和叶城两地的干部群众,心走得更近了。
在叶城县依提木孔乡,张未劼一口气结对了三个贫困家庭的维吾尔族学生。这些年,在他的资助下,三个学生分别考入了新疆大学和新疆财经大学。“光是学费和生活费,就资助了他们数万元,几乎把援疆补贴都投进去了。不过我认为这些钱花得值,能帮助这些孩子成才,就能帮助他们的家庭脱贫致富。”张未劼说。在他的带领下,叶城分指的援疆干部争相结对贫困家庭,“宝叶一家亲”的义举,频频被当地干部群众传为佳话。
张未劼告诉记者,三年来,作为叶城分指的“家长”,最让他牵挂的除了身在上海的家人,还有生活在同一个大院里二十多个援疆兄弟的平安健康。一年多前,援友孙永泰突发心脏疾病,在被送回上海治疗并评估后,无奈告别援疆大部队。如今,眼看援疆接近尾声,副指挥长梅勇又因工作劳累过度引发骨科疾病返沪医治:“这样的减员谁都不愿意看到,幸好我们整个分指上下都非常团结,人虽然少了,但向心力、凝聚力反而更为增强,该完成的工作也出色圆满地完成了。”在张未劼看来,叶城分指这个大院里,有着一支最出色的团队:“尽管快要离开了,但我们已经为后来人营造出了最有利于干事业的工作环境。相信通过一批批援疆人的努力,叶城县的未来定会更有不同。”
泽普张珺
“枣恋”三载改变多
从喀什地图上看,由闵行区对口援建的泽普县,被包裹在叶城县和莎车县之间。其面积最小,人口最少,汉族人口比例相对较高,是上海对口四县中公认条件较好的,被誉为“漂着金子的河”。担纲泽普分指指挥长的张珺,来自于上海市莘庄工业区。
“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熟悉张珺的人都知道,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座右铭。
2013年8月初到泽普,张珺所参与的第一件事,便是和第七批援疆干部一起,为泽普县刚刚创5A成功的金湖杨景区作进一步提升。他告诉记者,第一次看到那片金黄色的胡杨林时,自己就被彻底震撼到了:“如此大美胡杨,绝对是南疆一绝。但由于景区是由原先的国营林场改建而成,很多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使得这些美景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第八批援疆干部到岗后,张珺带领着他们在金湖杨景区内涵的改造提升上铆足了劲。除了大力修建各种配套设施,如何让生活在景区内的老百姓富起来,是他们最关心的。
过去闲居在家的古丽,经培训后成了景区导游;长寿村里的老人们,争相驾起“马迪拉克”(马车) 载着游客畅游胡杨林;原本靠天吃饭的维吾尔务农小伙,也成了导览车驾驶员……看到这些,张珺很是欣慰。他自豪地告诉记者,2014年入疆后的首个国庆节长假,仅仅七天时间,金湖杨景区内13辆马车平均日收入就达850元,长寿村里15家从事餐饮接待的农家乐,总收入更是飙到27.8万元,其中收入超45000元的就有两户人家。
产生巨大改变的,并不止金湖杨这一块金字招牌。作为对口四县中唯一一所由沪疆两地共建共管的学校,过去三年,泽普五中的校长由援疆教师邢延文担任,学校日常管理也由闵行援疆教师团队共同参与。从教学质量提升到校园文化建设再到学校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五中经验”,该校中考成绩因此屡屡刷新当地记录。据张珺介绍,今年8月,援疆期满的邢延文将接力棒交给了新来的援疆教师肖明华,后者却当起了副校长。原来,通过共建共管这一创新形式,援疆教师团队已在校内带出了一支完整的校领导班子,目前该校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列为组团式援疆试点单位,将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迎接新挑战。面对未来三年新的要求,肖明华的主要工作将是抓科研教学,争取为当地留下一支更为全面的、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眼见共建共管所产生的立竿见影之效,张珺意识到发挥后方强大力量所蕴藏的无限可能。在他的积极推动下,闵行区的7个乡镇也与泽普县7个乡镇结对,通过深度共建,不仅帮助泽普当地完成了一批新项目,更是让当地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有了到上海开阔视野的机会。“援疆工作要真正做到交流交往交融,除了要把好的上海人才‘请进来’,更重要的便是带着当地人才‘走出去’。我们通过援疆项目和资金,不断创造让他们去上海培训锻炼的机会,就是要让他们增长见识、提高本领,毕竟他们才是建设新疆的主力军。”张珺告诉记者。
泽普是红枣之乡,也是中国最大的有机红枣种植县。在张珺的带领下,每个泽普分指的援疆人都各自书写起关于“枣恋”的文章。在张珺的“枣恋”故事里,最让他难忘的,是赛力乡阔玛勒村民众们的笑脸。在了解到当地居民鲜有拍全家福的机会后,去年5月,张珺特意让人从上海定制了一批相框,然后带着援疆干部和当地的驻村工作组一起,挨家挨户为百姓拍摄全家福。张珺说,看到群众们拿到全家福后开心的笑脸,自己的心里就像吃了泽普红枣那般甜。
今年秋天,张珺76岁的老母亲退休之后第一次出远门,买了机票组了团,从上海飞到喀什来看许久不见的儿子。那两天,张珺给老母亲和她的退休教师同事们当起了导游,逛遍了泽普的最美景观,介绍起来简直如数家珍:“来泽普三年半,从最初的不熟悉甚至有些水土不服,到如今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我和兄弟们都是真真切切爱上了这片土地。平凡的日子,不平凡的岁月,统统凝聚成心里厚实又饱满的援疆情结。”
莎车沈敏
“甜蜜产业链”稳就业
曾有新疆当地领导,把上海对口喀什四县比作是“啃硬骨头”。入疆三年半,来自浦东新区的援疆干部沈敏对此深有感触。作为莎车分指指挥长,他所在的莎车县,逾百万常住人口中有20.58万贫困人员,这一数字,占整个喀什地区贫困人口的40%,占新疆自治区贫困人口的10%。在他看来,要做好莎车的援疆工作,首先必须啃下“硬骨头”,千方百计打好脱贫攻坚战。
沈敏曾经在乡镇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农村他本不陌生。但援疆后的第一次下基层考察,“只见新墙,不见新房”的场景还是让沈敏大跌眼镜:“车行在乡间,可以看到连片的新墙。但当我们下车深入进去,会发现有些新墙背后还是破败的土坯房。很多农户家占地不少,可以真正利用的居住面积却不大。还有一些地方,虽然建好了安居富民房,但由于基础设施及配套没跟上,实际入住率还不高。”
以2016年为例,上海援疆共补贴安居富民房建设3.4万户,其中莎车县就占1.6万户。“我们要做的,不光要帮助百姓把房子造起来,更要把村里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这‘最后一公里’完全打通,让老百姓添新房、住新房。”沈敏告诉记者,三年来,在莎车县援疆资金中,他们共拿出了2.6亿元用于铺设这“最后一公里”。
有了新房,还要建新村。沈敏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莎车县正在大力推动整乡整村推进。很多农民积极参与成了装修工,大家互相帮助着盖新房,以村委会为中心,集中建设住宅小区,便于老百姓集中居住。这样既最大程度利用了现有资源,又便于集中管理、百姓就业,同时还把不少荒地变成了耕地。在他看来,只有更新原有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地农村百姓才能真正从贫困中走出来。
为此,由援疆资金出资建设的多个“就近就业点”开到了居民家门口,与之配套的,还有解决当地妇女就业后顾之忧的幼儿园。有了这些,原先受老观念束缚不愿出门工作的维吾尔族妇女纷纷来打工了。
沈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贫困线标准是人均年收入2800元以下,如果一个维吾尔族家庭以5个人来计,就是14000元。而现在去就近就业点打工的妇女,月工资在1500到3000元不等。我们只要帮助一位家庭成员就业,就能让她全家实现脱贫。”
更让沈敏自豪的,是去年投入8500多万援疆资金帮助莎车县打造的惠民城乡公交网络,不仅一下扩充几百个就业岗位,还实现了县内互通、县乡互通、乡乡互通、村村互通的四级网络全覆盖:“以前,没有公交车,很多农民只能赶毛驴车出行。如今公交线路通到了家门口,花上一两元钱,他们就能方便地往返几十公里。”
莎车是农业大县,尤以巴旦姆种植而闻名。但长久以来,田间农民们大多各自为营,缺少竞争力和叫得响的品牌。“何不试着帮助他们打造一条产业链,带领大伙一起做大做强?”有此想法后,沈敏和他的伙伴们立即行动了起来,先后投入援疆资金近2亿元,提高当地林果业整体品质和效益,并积极扶持引导发展养蜂业,在田间地头套种油菜,种植万寿菊,形成了集“巴旦姆、蜂蜜、油菜和万寿菊”为一体的“甜蜜产业链”,带动了当地数十万农民的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巴旦姆树,近年来真正成了当地农民的“摇钱树”。
今年7月的浦东新区农博会现场,进门最显眼的一处左侧展位,便留给了莎车的几家大型农业合作社。沈敏告诉记者,原本他们分指的援疆干部从一位参展农民那定购了些蜂蜜一起发到上海,没想到展览第二天该农民就来电说所有货物都销售一空,希望将分指订购的先拿出来销售:“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们真的非常开心,说明上海老百姓认可莎车的农产品了。三年来,我们有了‘疆莎’红枣、核桃,‘巴旦夏’杏干,‘安羌源’蜂蜜,‘喀树参’巴旦姆,‘亚胜’巴旦姆乳汁,‘荒地河’甜瓜等一系列拿得出手的品牌农产品。今年喀什地区评出18个知名商标,莎车农产品就占了4个。尽管我们的援疆生涯就要告一段落,但回去之后我们会继续不遗余力继续帮助‘吆喝’这些莎车‘名牌’,争取让更多上海乃至全国的消费者,体会到来自叶尔羌河畔的原生态品质。”
巴楚唐凌峰
助农民种出“爆款”鲜果
四位分指挥长中年纪最轻的,是来自中共静安区委宣传部的唐凌峰。曾担任过静安团区委书记的他,善于运用各种社会组织及民间力量开展工作。这三年在巴楚县,唐凌峰没少“折腾”。在做好既定援疆项目的同时,他广泛运用各种“人脉”,利用静安区的捐赠资金,打造了社区教育、电商平台、公益援疆等多个“自选动作”,并努力让这些项目在巴楚大地生根发芽。唐凌峰告诉记者:“通过这几年的尝试,目前很多项目都已被当地认可。援疆干部三年一轮换,我的目标,是让那些好的项目,即便今后没有援疆力量支持也能继续运行下去。”
他真的做到了。
2013年8月初到巴楚,唐凌峰用“寂寥”二字形容自己的感受:“脑子里有很多新想法,但一圈转下来发现当地根本没有能够承接的合适载体。巴楚就连好一点的广告公司都没有,更不要说什么社会或公益组织了。”当时,唐凌峰的第一个目标,是打造社区教育示范点:“在上海,社区教育发展得较为成熟,但在这乃至整个南疆地区还是一片‘荒漠’。”他和援疆教师莫一明一起,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短短一个半月时间,他们就在巴楚镇工业园区建起南疆首个社区教育示范点,开设了乐高创新活动室、创意制作工坊、数码影像工作室以及亲子阅读体验馆等四个主题活动室,吸引了不少当地孩子争相前往。那会儿,里面的工作人员还大多是由当地老师兼职。可没多久,因为政策原因,社区学校没法再继续抽调老师,莫一明又成了“光杆司令”。唐凌峰说,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社区教育的点越铺越开,更需要一支稳定的本土力量去长久做好这件事。于是,他从上海请来了社会组织,从当地招募志愿者队伍并进行相关专业培训。
很快,巴楚县委书记何强,也敏锐地洞察到了上海援疆干部开展社区教育背后的深意。他一举调拨出8个事业编制,成立了巴楚县社区教育办公室,挂靠在县委组织部基层办。唐凌峰告诉记者,之所以让社教办和组织部挂钩,因为社区教育的发展不仅仅只关乎教育:“我们把分散在社区的孩子集中起来‘充电’,其实也能有效避免他们受到极端宗教思想侵袭,从而进一步维护当地社会稳定。”
除了在家门口给孩子们“充电”,唐凌峰更希望带孩子们走出新疆去看看世界,办夏令营便是不二之选。2014年的首个夏令营,巴楚分指通过购买专业服务“按部就班”地把孩子们带到了上海。到了第二年,唐凌峰灵机一动:“既然都是购买服务,为什么不带孩子们多去几个地方?”在公益组织“好友营”的帮助下,2015年的夏令营拓展到了上海、成都、西安、青岛四条线路。
不仅如此,静安的众谷公益通过回收重组闲置电脑,为巴楚建造了乡村电脑教室。上海微笑公益捐建了爱心图书室。还有来自广东、深圳等全国各地的社会组织力量,都被唐凌峰集聚到了巴楚。
今年夏天,一款名为“巴楚留香瓜”的鲜果在淘宝网高调上线。这是巴楚分指和社会组织维吉达尼合作结出的又一项硕果。“巴楚留香瓜”的原名叫“库克拜热瓜”,维语中是“绿瓤”的意思。从前,清甜多汁的“库克拜热瓜”最多就被瓜农卖到巴扎(集市)。但这次,维吉达尼的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耐心地向农民“授课”,教他们种出符合互联网要求的“巴楚留香瓜”,然后通过专业包装物流销售到全国各地。在前往上海举行了一场发布会,并到淘宝的杭州总部做了两场路演后,以前从没出过巴楚的瓜农于苏甫?热合曼被内地市场的“魔力”吓到了,短短一个销售季,“巴楚留香瓜”的订单数量就达6000吨,远远超过当地现有生产能力。眼看首秀成绩如此之好,巴楚县委已明确要求巴楚分指在新一年的援疆计划中增加相关项目,帮助当地提升甜瓜种植销售水平,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当地百姓致富增收。
在唐凌峰看来,援疆从来就不该是政府一家的事,而应由社会组织、民间机构乃至普通百姓广泛、共同参与,举全社会之力,促新疆稳定和长治久安:“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援疆工作有着三年期限,但援疆事业是要长久继续下去的。只要能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新疆当地发展多留下一些好的东西,那我们所有援疆干部人才的付出,也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