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一琼
微信上有着3万余“铁粉”、微博上关注量达87万人,同时也是豆瓣上规模最大、最活跃的文化小站———它就是国学新知。
国学新知成立于2010年,秉承“新国学、新知识、新生活”的理念,在推动各地古典阅读的同时,坚持植根于现代大都市,坚守繁华市中心。“国学新知”的审美取向是东方、现代、简约、实用。主张对中华文化拥有深刻的理解并由此获得对传统文化的温情和敬意,注重精神层面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化在物质层面的传承、表达和应用。
巧用新媒体“粘粉”
创办至今,国学新知有一系列品牌活动。比如,每周定期举办古典读书会,内容涵盖 《史记》、《诗经》、《老子》、《礼记》、《周易》、《左传》、《说文解字》、《论语》 等先秦两汉典籍。
读书会采用由领读人带领大家逐章逐句阅读理解的模式,紧贴文本,加以适当拓展,使学友们能接触到最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而领读人大多是年轻的专业学者,以保证读书会的内容质量,奠定国学新知的文化品格。
国学精品小型课程每月举办一个系列,由沪上知名文史专家、学者,围绕一部人文经典或一个传统文化命题进行深入解读。
截至目前,国学新知举办的古典读书会及周末文化沙龙活动已近2000场,覆盖线下10万以上人次。
除每周举办各项常规活动外,互联网新媒体成了国学新知的另一个重点。国学新知在微信、微博、豆瓣、喜马拉雅、优酷等主流网络媒体平台上都建有品牌频道,且在国学相关主题的搜索中名列前茅。其中,微信公众平台关注人数近3万人,新浪微博现约有87万粉丝,豆瓣小站关注成员有2.5万人,喜马拉雅电台拥有听众7万人。
不熬“鸡汤”心生敬仰
国学新知创办人徐渊,是复旦大学的理工科学士,又在管理学院读了硕士。学生时代,他就花了2年半时间跟着老师通读 《公羊传》,还花了半年时间学习 《仪礼》。
离开了校园,徐渊发现,想找几个志同道合者一起读 《左传》 着实不易:“读古籍非常艰苦,所以想找些伙伴一起读,一方面可以互相督促着坚持下去,另一方面也可以一起发现问题,互相提高。于是,我想到了网络。”
最初,徐渊在网上成立了一个“海上古典读书会”,通过这个平台,他陆续找到了20多个朋友一起读《左传》。经过了30多次的“《左传》聚读会”,他觉得这一模式已基本成熟,于是“国学新知”应运而生。
一开始,“国学新知”大部分聚读活动都在常熟路的一座老洋房内举行。后来读书会拓展了更多活动基地,比如静安书友汇等等。
徐渊特别强调的是,读那些古籍,不仅仅为了从中找到一些“心灵鸡汤”或人生启示,“首先是重在‘贴近文本’,追寻古籍文本自身的意思,对中华文化产生敬仰”。
传统文化有了时尚表达
在经济发达、资讯交互便捷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于爱好,开始探究、领略国学的魅力。
如今,前来参与活动的国学爱好者多数为年轻人,其中少部分是在校大学生,主要以白领居多。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律师、空姐、博物馆工作人员、人力资源公司猎头等等。
徐渊说,如今的年轻人对于亲近中华古典产生了文化自觉,但是传统的组织方式又与他们产生脱节,因此,国学新知也在不断拓展新渠道,寻找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方式。
比如“旧梦新知沙龙”,邀请人文新锐分享最新的思想闪光点。学友们既能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又能了解最新鲜的观点。这样的沙龙互动性强,很容易吸引年轻白领认同,在交流互动中,他们自觉团在一起,定期组织参观展览、参加活动,持续拓展文化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