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有一支从上海出发的队伍,不远千里来到四川。他们踏上了红军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渡河的泸定桥,跋涉了红军当年苦苦前行的山路,还来到了曾经见证过峥嵘岁月“军民鱼水情”的淳朴村寨。这支队伍的领队,是复旦大学2014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徐逸舟,他和4名队友一起,还带领着50多名少先队员。
【口述实录】
在这个暑假,我作为复旦大学“重走长征路”石棉实践队的队长,带队深入革命老区、震后重建县四川省石棉县,只为亲身体验长征路的艰苦卓绝,并寻访红军长征时曾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感人事迹。
石棉县在历史上是红军强渡大渡河、摆脱国民党追兵的重要地点,是一个革命老区。7月4日一早,我们坐车来到彝族德村寨,进行模拟长征的定向越野活动。少先队员们需要和石棉县的彝族小朋友一起,完成规定的山路行程,还有许多任务和游戏,比如寻找信号机、穿越生死线等。我们作为组织人员,辅助活动的顺利进行。令我们惊喜的是,本来以为这群从小在上海长大的孩子可能走不了9公里山路,但他们不仅全程都坚持了下来,还和当地小朋友配合默契。
想想当年工农红军在崎岖的山路上,前有堵敌,后有追兵,还缺药少粮,但依然只用了七天时间翻越十几座大山,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一条路,这种对革命信仰的坚持令我们钦佩。小朋友们在赞叹大山的秀美风光的同时,也说:“一天就那么累了,红军当年真不容易!”
之后,我们进行了寻访红军后人的活动。一位当地村民的父亲曾经在红军先遣部队经过时做过红军的向导,他指着远方隐约可见的山间小路说,当年红军就是从那里翻越大山的。他还特别强调,红军刚经过这里时,当地人本来以为他们和那些旧军阀一样,会抢粮抢人,大家都吓得逃进山里,红军找了当地有名望的人跟村民说了红军的纪律,大家才敢回家。后来发现,红军无论做什么都会给钱,秋毫不犯,在临走时还送给村民一个军用茶壶留作纪念。红军因为良好的作风,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和信任。
这位村民告诉我们,当时部队中的伤员还曾借住在老乡家里,身体状况良好的战士就睡在路边。村民收容了很多伤员,还主动做饭招待红军,为他们治病。当时红军经过的不少标志性地点现在保留完好,一些感人事迹也在当地村民中代代相传,红军长征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以退为进的战略智慧,始终激励着当地人民不断进取、乐观向上。
问及现在的生活状况,这位老人笑得很开心:“都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我们才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路也修好了,砖瓦房也住上了。”原来,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在地震之后对灾区施以援助,使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灾后每家每户都收到了五万元重建补贴,一栋栋砖瓦房拔地而起;而此前,很多人家住的都是茅草房,不仅不能遮风避雨,而且容易毁坏。
村民们还告诉我们,以前因为交通不便,当地生产的产品都运不出去;而现在,每个村寨都通了公路。这些改变,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里甚至还建起了工业园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村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