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6年2月15日17:40左右,汉学家魏希德(Hilde De Weerdt)在推特上发布信息:“愿孔飞力教授安息”(“RIP Philip Kuhn”),透露知名汉学家孔飞力(Philip Kuhn)已去世。随后,孔飞力的学生、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方德万(Hans van de Ven)证实了这一消息。方德万表示,他目前在美国波士顿访问,上周曾计划前去拜访,但当时就被告知恩师已经生命垂危。
15日20:30左右,魏希德更新消息称,孔飞力教授于2月11日逝世,享年83岁。然而此前并未有消息传出,许多网友今日闻讯表示震惊和哀悼。
孔飞力1933年9月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John Fairbank),被认为是美国第二代汉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获得过包括古根汉姆学术研究奖在内的多种学术荣誉。代表作有《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故乡:海外华人历史的思考》等。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昶是孔飞力代表作《叫魂》的译者之一。他回忆了与孔飞力教授交往的一件小事:在翻译这本书时,因孔飞力在写作中将清朝的档案译成英文,需要找到原始中文档案,才能确保中文译文准确。孔飞力教授便向他们提供了自己在北京复印的档案,以帮助翻译工作顺利进行。1990年《叫魂》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当年即获得“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
孔飞力影响最广泛的著作《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孔飞力曾是“中国中心观”的代表人物,反对的正是其导师费正清所倡导的“冲击-反应”论。后者认为西方对中国的冲击、中国对冲击的反应,是19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变化的根本内容和动力,而“中国中心观”则强调从中国历史内部的发展来寻找转型变化的原因。美国学者柯文在1984年出版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中指出,孔飞力的研究几乎体现了当时美国史学新思潮新取向的所有特点,是“一种植根在中国的而不是西方的历史经验之中的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