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车辆行驶在北京西四环上。因能见度低,道路两侧的路灯在白天开启。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 华北多地雾霾爆表,程度之重创今年纪录。雾霾之下,一些地方启动紧急预案减少颗粒物排放,加大环境违法处罚力度,北京中小学停止户外活动,部分学校自行停课。然而,仍有个别企业心存侥幸,违规排放、停开环保设备。
本轮雾霾天气为何来势凶猛?
多因素助推持续污染
11月27日开始,今年来最严重的污染过程已持续至第5天。一时间,“供暖性雾霾”成了网络热词。对此,住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供暖只是压垮空气质量的“最后一根稻草”,取暖结构不合理和区域性燃煤污染是主因。
该负责人表示,我国北方绝大部分城镇和农村建筑的采暖是依靠燃煤。而据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研判,本次重污染期间,与燃煤污染排放关系较为密切的有机物等浓度增长曲线基本同步,反映出区域燃煤污染的重要影响。
特殊的气候背景和极端的气象条件,也是重要诱因。11月华北地区多次强降雪,化雪后华北地区大范围处于“高湿度”“低风速”“强逆温”的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助推了污染持续积累。
重压下仍有企业“伸出黑手”
雾霾之下,一些地方纷纷启动应急预案。然而,环保部门督察和记者调查发现,仍有一些企业、部门对雾霾和部门要求“选择性失明”。
事实上,纵观历次严重雾霾天气期间,“高压下的违规”屡禁不绝。一些企业为逃避督察、降低环境违规成本,将厂子迁到偏远乡下,给本就脆弱的农村生态带来巨大压力,也给检查带来重重障碍。
治理雾霾,已经成为一场严峻的“呼吸保卫战”。有专家建议,唯有打破治污“一亩三分地”,走好“全国一盘棋”,启动碳排放交易权,运用市场化手段降污,如此或能缓解“雾霾中国”的“呼吸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