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父亲在镜头前一句脱口而出的“女儿要成为百年最佳”,让时年不过16岁的徐诗霖一度成为舆论热议的中国网坛新希望。彼时,不少人曾期盼着,这位青奥会冠军的崛起能填补李娜退役留下的空白。然而如今,人们却兀然发现,那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桀骜或许才是徐诗霖与前辈最相似的地方。
上周的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青年组比赛期间,她曾于赛后先后拒绝央视、《体坛周报》等多家媒体的采访申请。在众多网球记者笔下,自小成长于美国的徐诗霖在面对中国媒体时态度冷漠,一句拒绝说得斩钉截铁,却并不抗拒在BBC等外媒记者前吐露心声。
从最初“曾受中国记者攻击性提问”,到后来的因语言问题难以沟通,这场触动了太多民族与行业自尊心的风波传出过许多截然不同的说辞,也引发了一场舆论间的观点争锋。其中,既有对这位明日之星的理性批判,也暴露出了部分媒体人对待个性球员时的逻辑硬伤。
成长不只是锻炼球技
徐诗霖究竟为何在中国媒体面前刻意噤声?事发后,曾遭受冷遇的《体坛周报》记者张奔斗与其取得联系后透露,徐诗霖表示自己从未想过区别对待,只是碰巧早先遇到的都是外媒。也正是当时觉得采访太过冗长影响赛后恢复,才取消了所有比赛的赛后采访。
相比故事的最初版本,如此剧情合乎情理得多,却依旧没能解决人们内心的困惑——球员究竟是否有权在赛后拒绝采访。对此,WTA有着明文规定:球员赛后无论输赢都必须接受至少25分钟采访,采访者包括赛会、WTA官方以及球员所在国三方媒体。然而,这一规定的惩戒范围只限于职业球员。这意味着尚未转职业的徐诗霖没有违规之处,至多只能算是游走于传统之外。
对于早已确定要转投职业赛场的她而言,提前适应却未必是件坏事,更何况此事已事关尊重。谈及这点,《青年报》、《现代金报》等多家媒体都援引莎拉波娃为例。在他们看来,即便面对美国记者“已经十年没能战胜小威感觉如何”这般带有挑衅意味的问题,莎娃依然能坦然作答,而徐诗霖的草率拒绝却暴露了其成长过程中相关教育的缺失。
批评虽然逆耳,却是忠言。在接受张奔斗的采访时,徐诗霖多次强调,希望能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球场,而与媒体及球迷保持融洽关系才恰恰是远离场外争议最正确的方式。在年轻球员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与教练所需关心的不仅是成绩,更该有为人处世的学问。
个性需要成绩作前提?
对于徐诗霖的做法,主流舆论为批评的声音所占据。有人为她一年后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深深忧虑,也有人因此暴露出自身世界观中的逻辑硬伤。
“有了成绩再狂也不迟”,在众多见诸报端的报道中类似言论并不鲜见,这早已成为不少国内媒体对待个性球员的金科玉律,而李娜也正是他们眼中的标杆。在部分人看来,正是由于李娜在网坛的卓越成就,舆论才能对其冲动的脾气与极具个性的言论加以忍让。凤凰体育评论员麦卡则指出,这是一种被社会广为认可的逻辑,却也是“一种非常猥琐的逻辑。”
对于体坛大咖有着近乎谄媚的容忍,对于无名小辈却又时常陷入严苛的批判,正是基于这样的双重标准,人们才常常会要求运动员在成名前收敛言语,却又会在其棱角被磨平后抱怨其缺乏个性。这并非是为徐诗霖的辩解,正如央广网评论员胡涵所言,“她的态度确实不够尊重他人,也不够聪明。得罪媒体,是很多文体明星的滑铁卢。在这方面,西方文化背景和个体户身份都无法为其开脱。但掌握着话语权的媒体,也理应保持一份理性。”
作为风波的对立双方,运动员与媒体都不应该回避反思。正如事发之初,一些媒体曾在介绍徐诗霖时意味深长而又唐突地加上了一句“资料显示1998年1月出生”,以暗示其更改年龄。但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这般的揣测性文字无疑并非善意。这也让整场事关“尊重”的争执有些变了味。
文汇报记者 谢笑添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