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薛磊为自己的工作牌套上了卡通外壳,希望能通过这些细节减轻未成年人在法庭上的心理压力。 袁婧摄
■本报记者 顾一琼
顾薛磊,现任长宁区法院少年庭审判长,从事少年审判工作7年。作为全国首家少年法庭的审判长,他顺利审结各类涉少案件1000余件,无一发回改判。
他把工作积极向法庭外延伸,热心帮助困境未成年人300余人;他所判决的一起儿童在动物园受伤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成为全国审理此类案件的参考;他撰写的判决书被评为上海法院优秀裁判文书;他规范审理案件,入选上海法院示范庭审。
从2012年起,他先后获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上海法院优秀法官、上海法院办案标兵、上海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第十七届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虹桥路姚虹路口的长宁法院,大门上方挂着庄严的国徽。国徽背后,隔着一道玻璃幕墙,正是该院最大、也是唯一一个圆桌审判室。圆桌,是为了减缓当事人的紧张。这个最人性化的审判室,留给了少年庭。
坐在圆桌中央的顾薛磊,身着法袍,手持法槌,在这里断过无数案件。每次举槌前,他都要思虑再三:孩子的归属,监护抚养权的分配,家庭关系的弥合,当事人的心理重塑……
但落槌之后,往往纠结才刚开始。身为少年庭法官,顾薛磊每年要审结200余起涉及未成年人的民事案件。现实中,那些涉案未成年人的权益保障远远无法靠一纸判书来了结。冷酷的数据印证了这样的纠结:顾薛磊接手的案件中,80%当事人诉求的抚养费低于每月1000元;25%的涉案父母都不想要孩子;10%涉及遗弃现象……
对于这类案件,判决书顶多能了断是非,却无法终结困顿、怨恨、忧伤和迷茫。
担任少年庭法官七年多,顾薛磊凭着良知和天生的乐观,走上了落槌之后的人文救助之路。法庭之外,他以一己之力,努力整合社会资源,帮助了300余名困境未成年人及其家庭。
他,管孩子的吃喝拉撒,管孩子户口落实,管学业,管心理等等等等。这个忙进忙出、热心肠的法官,被孩子们亲切地唤作“法官爸爸”。
孩子们有所不知的是,这个胖乎乎、笑嘻嘻的“法官爸爸”却一度为自己的“到处化缘”而郁结。跑街道、跑民政、跑公安……为了一个个有着特殊情况的孩子能得到切实帮助,褪下法袍的顾薛磊到处“化缘”,希望相关部门能为了“孩子利益的最大化”而一路“开绿灯”。
“又是来要钱的”——有时,个别部门工作人员抛来此类冷言冷语,让这个在法庭上威严无比的汉子顿时语塞,湿了眼角。
这样的“化缘”式救助能走多久?
这个问题一直悬在顾薛磊心头。
前不久,顾薛磊入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市青联委员,身边可用的各类资源愈发丰富。比如,一名生活困难的未成年当事人想请一名补课老师,顾薛磊在微信朋友圈一呼,十分钟内问题解决。
但这反而加剧了他的困惑:“如果只是名普通法官,他要花多大力气、多长时间才能完成?”
面对越来越多需要救助的孩子,顾薛磊坦言自己也时常觉得力不从心。
“都说良法善治。未成年人的权益保障,不可能靠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单靠司法救助,它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全社会救助制度和体系的完善。”
“化缘法官”顾薛磊逐步修正着自己的救助路径——近年来,他先后参与创建了上海法院社会观护制度,推动建立了上海首家儿童临时庇护所,也审理了上海首例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案件,以此推动相关立法的完善。
“未成年人权益保障,司法是最后一道屏障。作为一名法官,我希望能传递出的不仅是司法理念,更是司法的温暖。”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