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吉华(中)带领团队研究如何为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孵化服务。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本报记者 钱蓓
2015年4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上海揭牌。这是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设立的技术转移平台,它对外描绘了一张“野心”巨大的蓝图:东部中心要成为中国技术转移服务的集大成者,为上海储备通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硬通货”。
东部中心落户杨浦区新江湾城的西北角——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湾谷科技园。湾谷科技园总规划面积66万平方米,2014年6月投入使用,和东部中心拥有共同的运营方——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杨创”)。“杨创”总经理谢吉华说:“为了接住东部中心,我们拼尽全力争取了湾谷项目。”
“杨创”,上海资产规模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业内有“黄埔军校”之称。只是,孵化器业务比之科技创业服务链顶端的技术转移业务,相差不止一个段位。就像一家平民时尚企业把“爱马仕”收入旗下,真能驾驭?
“完全没问题。”51岁的谢吉华用十多年时间“孵化”了“杨创”,现在摆出摩拳擦掌的架势,准备二次创业。
跨国技术转移的“变压器”
“杨创”孵化楼里的科技企业梅思泰克,主营空气净化处理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掌握着多类密闭式和敞开式场所的空气净化技术;现在,他们想把业务拓展到隧道空气清洁领域——中国正大举推进城镇化建设,这块市场前景诱人。问题是,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暂时达不到要求,放眼国内,这类技术也不容易寻觅。
德国有一家家族型环保企业,擅长做隧道空气清洁,公司只有6人,行业影响力据说可排全球前三。已经度过快速建设期的欧洲,新建隧道工程屈指可数,企业开拓新项目的机会不多。创始人年过七旬,他的儿子没有继承企业的意愿。
通过东部中心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欧洲国际并购平台,这两家企业有了接洽——德国企业愿意让梅思泰克成为其在中国的业务代理;但中国企业不满足于此,他们希望并购对方公司。
要说服德国人并不容易,除了正常的商业考量,两家企业间还存在着文化差异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好比我们的标准电压是220伏,他们是110伏,技术要流动起来,中间得有个变压器,欧洲国际并购平台就是那台变压器。”谢吉华介绍,欧洲国际并购平台由东部中心与克莱尔福德国际投资银行合作建立,后者是以跨国兼并与收购业务知名的国际投行。合作方的平台业务负责人是一名华人,1980年代就到了荷兰,对中国和欧洲的法律、文化、商业环境差异有相当的了解。
“欧洲有很多家族企业,拥有先进技术,也有开拓市场的需求。比起美国,欧洲尤其是以贸易为立国之本的荷兰,对技术转移的姿态更为开放。”谢吉华表示,欧洲国际并购平台上已有多个项目开展洽谈。
中国企业整体的技术研发能力弱于欧美,因此国际顶尖技术的导入是东部中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东部中心去年11月获得科技部批复成立,不到半年时间,已经完成了3处技术“引种”布局:在美国波士顿建立了中美企业创新中心,致力于中美企业软着陆和并购交易;在新加坡建立了湾谷创新空间站,致力于中新技术和科技资源互动;在荷兰建立了欧洲国际并购平台,致力于欧洲的技术转移和企业并购。下一个布点的目的地,在以色列。
“东部中心不是事业单位”
2013年、2014年,国家技术转移北方中心、南方中心先后在北京和深圳建立,北京有实力雄厚的高校和研究院所,深圳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全国领先。现在,东部中心把上海的“国际性”视作一张好牌——德国的技术转移机构史太白、美国的技术搜索引擎公司Yet2、壳牌技术创新工场先后进驻湾谷,MIT与东部中心共同设立的MIT-CBA(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特与原子中心)中国研究院顺利落地。
“企业需要某项技术、某种专利,技术搜索引擎公司可在全球配对,配对成功企业支付费用。Yet2这样的机构国内不是没有,但能力水平还不够;史太白带来一张技术清单,涵盖智能装备、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100项待孵化技术;MIT-CBA的所有应用类研发成果,东部中心都拥有优先获得权。”谢吉华在每个场合都要介绍“国际明星”的动向——它们是东部中心乐于呈现的技术基线,抬升着社会预期。
一手谋划海外布局,一手引进国际巨头,国际业务是东部中心一块拼图,但远不是全部。东部中心的目标堪称“大而全”:集技术交易、孵化引导、科技金融、国际对接等功能于一体。一句话,做中国技术转移服务的集大成者。
东部中心本身不是法人,这块牌子下面现有3家独立的企业,分别对应中心的三块业务:一是技术交易基础功能平台,由上海东部科技成果转化有限公司运营;二是国际收购平台,由上海湾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营;三是全国高校技术市场,由上海全国高校技术市场有限公司运营。谢吉华本人出任东部中心总裁,他强调是“总裁”而不是“主任”,“东部中心采取市场化方式运营,不是事业单位。”
“创业服务必须提升能级”
“杨创”的主业和专长是孵化科技企业,把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推进的项目交托给一家孵化器,让很多人感到不解。
成立于1997年的“杨创”最初是一家庸碌无为的事业单位,也是6000平方米旧厂房的房东。2001年,谢吉华入职,启动上海至今唯一一例孵化器的“事转企”改制。他设计了一套资本运作方案,腾挪转移账面上仅有的264万元流动资金,造出两栋孵化大楼,从免费提供办公设备、公共服务到创业咨询、项目评估、管理培训,逐步丰富了孵化器的功能。
2007年,“杨创”开始集团化发展,参股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上海电力科技园、上海同济科技园创业中心、上海中图创意产业园等多家科技园区和孵化器;成立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商务公司、物业公司、复旦创业中心及环保、云计算、物联网等专业孵化器。现在,“杨创”有近百万平米的孵化面积,资产总值从4500万元增加到了近30亿元,是上海资产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完善的科技企业孵化器,2014年园区企业上缴国地税总额1.78亿元。从“杨创”起步的上海华平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上交所创业板,上海花千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世纪佳缘”,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过去十几年的成长,得益于中国的土地红利。但,那个时代结束了——中国经济结束粗放式发展,转而从科技创新中寻找动力,创业服务也必须提升能级。‘杨创’今后的发展要围绕科技创新做文章。”谢吉华透露,推出技术转移服务的念头起于2013年——国家技术转移北方和南方中心成立后,上海向科技部申请成立东部中心,“杨创”是上海方面的参与者、游说者,“如今,上海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机会来了。”
谢吉华,1964年出生,自2001年起担任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主导创业中心体制机制改革,带领杨浦创业中心发展成上海资产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完善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今年4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落户上海,由杨浦创业中心运营,谢吉华出任总裁。他说,这是杨浦创业中心的“二次创业”,东部中心要成为中国技术转移服务的集大成者。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