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13版相比,“2014版负面清单”如何评价,推出进一步开放措施的意义何在?记者昨天采访了沪上多位专家学者,在他们看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承担着为国家改革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等使命,这就意味着,包括负面清单在内的自贸试验体现了对整个改革开放的探索。
清晰表述体现开放诚意
“表述更清晰”、“操作性更强”是“2014版负面清单”留给不少专家的第一印象。
上海财大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告诉记者,此次负面清单的表述方式做了多项调整。修订后的负面清单发布名称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4年修订)》,今后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需要,适时修订负面清单,并以修订年份为标识。
与此同时,在负面清单的结构上,按照国际上负面清单突出限制措施的惯例,将行业分类代码调整到管理措施的后面,并将涉及到不同代码的同一行业不同环节的相关措施作了统一表述,以便投资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相关管理措施。比如:投资船舶的设计、制造与修理、投资民用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维修,在2013版负面清单中都分为两条表述,“2014版负面清单”中统一为一条表述。为了方便投资者查询,在管理措施前面还统一加注了序号。“现在的表达更为清晰,体现了对开放度的表达,这也是多次研究后的结果。”孙元欣说。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冯军表示,原先负面清单的特别管理措施中有一些是没有具体限制条件的,容易给具体操作带来麻烦,此次修订后,尽可能明确条件或者取消该项限制措施,这样既提高了清单透明度,又避免了对清单内容的片面理解。
倒逼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2014版负面清单”在让更多行业实现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同时,也考虑到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此次开放的领域都是靠近市场一端的,其实是为了引入竞争,‘倒逼’出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提升国内企业盈利的能力。与此同时,更要保证经济平稳运行、风险可控”。
此次在建筑业推出了一项扩大开放措施,即“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地方铁路及桥梁、隧道、轮渡和站场设施的建设与经营”。在孙立坚看来,这释放了一个信号,即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逐步向外资开放。事实上,目前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正在全国多个省市推进。所谓“PPP”是政府和私人企业之间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基于具体项目的合作融资模式,适用于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基础建设这个民生工程领域,相信外资会起到提升项目资金效率的作用。”他表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分析中国国情,从而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开放与发展道路,是今天参与上海自贸区实践的所有企业、机构和监管部门都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
孙元欣也告诉记者,新版负面清单显得更加透明和开放。“国际上,负面清单有两个特点,一是服务部门和模式具有很高的开放度。从目前来看,新版负面清单体现的开放程度非常高。二是产业开放限制较小,对发展中国家正在培育和成长的产业冲击较大。所以负面清单需要以前瞻性视角,为本国新兴产业发展预留必要和合理的空间。从新版负面清单来看,预留了部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下一步,上海的负面清单要为全国版负面清单积累经验,在外商投资领域、项目和金融项目方面还要进一步理顺。上海是为全国‘打前站’做准备,不能简单理解仅仅为上海产业结构升级或者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准备。比如:关于农业、采矿业方面的管理,不可能局限在2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孙元欣说。
文汇报记者 唐玮婕 张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