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抹杀历史的当代人而言,启封这段被时光渐渐湮灭的宝贵记录已是刻不容缓。”当地时间22日10点,80卷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英文版)及3卷索引附录(中文版)在法国巴黎图书沙龙首发。当年参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即东京审判的中国检察官向哲濬儿子向隆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最近日本政府一再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行为,其实东京审判早就为南京大屠杀定了性。
电影虚构情节给人可趁之机
首发现场,向隆万播放了1946年5月14日,中国检察官向哲濬在法庭第一次发言的片段。影像中,向哲濬彬彬有礼英气逼人。
向隆万谈到父亲难掩激动之情。“父亲生他的时候已经46岁,受命组团前往日本时他只有5岁,完全不知道父亲在为东京审判奔忙。如今能将父亲的身影与东京审判联系起来的唯一纽带是一台‘雷明顿’牌古董机械式英文打字机”。“父亲每次从东京短暂回家探亲,总是匆匆忙忙吃完饭,就开始坐在这台打字机前,一坐就是大半夜,‘嗒嗒嗒’地敲打出一页又一页英文资料。后来才知道,父亲打的每一张纸,都是日本侵略军的累累罪行。”
“我们是战胜国,但是对东京审判的研究却不尽如人意。2006年,电影《东京审判》上映,那段历史第一次以生动方式呈现给大众。遗憾的是,由于史料不足,片中情节与实情不符之处不少,比如日本右翼分子暗杀中国法官梅汝璈等,比如南京大屠杀明明档案记录的8名证人有名有姓,电影却虚构了一个小和尚证人,这些虚构情节,反而给了居心叵测、企图抹杀这段历史之徒以可趁之机。”
发出有说服力的“中国声音”
今天当我们面对东京审判的否定性言论时,单以“正义的审判”的“大义”作为立足点已不足以服人。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程兆奇教授表示:“我们在东京审判研究上要发出有说服力的‘中国声音’。”在程兆奇看来,当务之急是使东京审判研究真正地学术化:“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东京审判研究,可以、也应该不仅仅受情感、价值、信仰的羁绊,正如我们对侵略和暴行可以深恶痛绝,不等于我们有权要求审判不严格依法一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向隆万与程兆奇从去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了跨学科通识选修课《东京审判》。“400多人的大教室坐得满满当当的,学期考核是交一篇小论文,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据悉,作为研究东京审判最核心的文献,庭审记录分别由英日两种语言记录,仅有海外少量机构保存。日本和英美分别于20世纪60、80年代影印出版了日语和英语的庭审记录,但这些出版物早已脱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共同努力协作,从海外收集完整东京审判庭审记录的缩微胶片,在国内首次影印出版了近5万页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完整地再现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三年庭审全记录,再现了东京审判的全过程。
此次《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带到了巴黎,在这个同样是东京审判的重要参与国的公众文化活动上首发,正是希望真实的历史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振聋发聩的正义之呼。
文汇报特派记者 陈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