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青)记者昨天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获悉,一款新型自锁定可吸收颈椎融合器实现专利转化,有望近期应用于临床。这一由该院骨科董健团队经过十年磨一剑开发的该型颈椎融合器即将问世。
脊柱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以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所致脊髓、周围神经、血管损害是脊柱系统常见的病变,已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且有年轻化趋势。作为治疗这类疾病的常见方式,手术治疗中为确保脊柱的稳定性,常需要置入金属或者高分子材料聚醚醚酮(简称PEEK)椎间融合器。但是这类融合器材料存在三个主要缺陷:一是由于不可降解,将长期留存于体内;二是因为缺乏生物活性,不利于有效的骨融合;三是还需同时植入两三万元金属钉板内固定,导致手术创伤大等问题。
能否自主研发出更高质量且价格低廉的材料和器械?2007年开始,董健教授带领骨科团队寻找可以替代目前市场金属和PEEK材料的椎间融合器。研究团队通过两年的反复试验,攻克诸多科技难关,于2009年成功开发出一种多孔可降解的纳米级骨科生物材料,随后又于2011年研制出可降解的复合纳米级聚乳酸材料。这种新型材料能达到PEEK材料的力学性能,适合植入于人体。2013年研究团队研发设计了带自锁片机制的可吸收颈椎融合器,后经多次改良及生物力学测试验证,2015年初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动物实验。
董健介绍说,该型颈椎融合器不仅具有生物活性,可有效促进骨融合,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相容性,能维持固定所需的强度,不用外加钢板螺丝钉,更重要的是骨融合完成后,人体不再需要它时,就“功成身退”,融合器会被降解吸收,不再留在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