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卡舒吉事件事发后沙特阿拉伯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领事馆前记者们蜂拥而至。图/视觉中国
【贸易霸凌】
注释: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对进口钢铁和铝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由此拉开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序幕。一年来,美国单方面对中国、欧盟、加拿大、墨西哥、印度等推行贸易“霸凌”政策,破坏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
面对世界经济中的这股“逆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的力量正在显著增强。从联合国到二十国集团(G20),从亚太经合组织(APEC)到金砖国家……大多数国家积极倡导多边贸易体制,为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不断作出贡献。在世界经济的十字路口上,人们把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中国——中国成为维护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盘点:贸易保护主义不会产生赢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下调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从3.9%降低至3.7%;对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也从2.7%下调至2.5%。IMF认为,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多边贸易体制继续遭到削弱,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
面对威胁,反对贸易保护的声音一直响亮。今年7月的南非金砖国家峰会上, “贸易便利化”成为关键词;11月的巴新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代表们呼吁自由贸易和包容性增长;而在12月阿根廷G20峰会宣言中,各成员国在维护多边贸易机制、世贸组织改革等问题上达成广泛共识,提振了全球经济信心。尤其是在G20峰会期间,中美两国元首会晤举世瞩目,双方同意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并就经贸问题达成原则共识。
多个自贸协议谈判取得成果或正在推进中。12月初,欧盟与日本签署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最终通过,并将于2019年开始施行。此外,中日韩三国FTA谈判取得积极成果,东盟与中日韩等国参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也正在积极推进。
中国为维护自由贸易作出了重要贡献。数据显示,中国2018年进口额有望突破2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商签约的展览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米。明年中国还将继续推动降低关税,努力扩大进口,这是在用行动支持贸易自由化,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注入信心和力量。
【半岛暖春】
注释:2018年,半岛局势迎来“暖春”,朝韩互动持续频繁,双边关系小步推进。2月,韩朝代表团同举半岛旗携手参加平昌冬奥会开幕式,双方在女子冰球项目上共同组队参赛,朝方派遣200余人拉拉队赴韩。6月,特朗普与金正恩在新加坡会晤并签署联合声明,就“建立新的朝美关系”以及“构建朝鲜半岛持久稳定和平机制”达成一致。9月,文在寅访问朝鲜,与金正恩举行会晤并签署《9月平壤共同宣言》,随后特朗普和文在寅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会谈,对美朝领导人第二次会晤的前景表现出积极态度。
盘点:在经过新加坡之夏的热度之后,美朝关系陷入数月的“冷处理”阶段。虽然白宫发布消息称特朗普有望于明年1月或2月与金正恩再度举行会晤,但这绝非易事。美方坚持要求朝方先弃核,而朝方则未能如愿通过废弃北部核试验场、着手拆除西海卫星发射场、移交美军遗骸等举措换来美方减轻制裁,致使朝美无核化谈判一度陷入停滞。
朝美关系的症结既在于缺乏互信,也存在政治考量。美国中期选举后,民主党夺回国会众议院,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前景的不确定性,但不会影响美国对朝关系的主流趋势。对朝问题获得实质性进展,会被特朗普视为2020年大选中的有力筹码,这将成为美方乐于推进美朝接触的动力之一。美方对第二次“金特会”预期较高,期望抓住机遇获得扎实外交成果。如果双方能够就半岛无核化具体安排拿出相关协议,如达成“允许核查清单”甚至“弃核清单”,对美国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
相比朝美无核化谈判进展缓慢,韩朝关系的发展要积极许多。将军级会谈及在板门店共同警备区内实现“非武装化”的系列措施,为双方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和平缓冲地带,有助于增进互信并为韩朝关系持续缓和打下基础。两国时隔多年再次启动铁路、公路对接项目,也将为双方今后的人员往来、经济合作以及半岛和平稳定带来诸多益处。然而,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环境决定了半岛事务中很多部分由外因主导,未来韩朝军事关系的持续缓和与半岛无核化进程息息相关。
【美国内斗】
注释: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共和民主两党围绕美墨边境墙、“通俄门”调查等问题的斗争从未停歇。在11月举行的中期选举中,民主党时隔八年之后重夺众议院多数党地位,而共和党则巩固了参议院多数党地位,令美国政治重新洗牌。圣诞前夕,由于国会未能就临时拨款法案达成一致,政府“停摆”再度上演。与此同时,特朗普内阁的“换血”仍在继续。
盘点:中期选举投票结果陆续出炉后,两党各自欢呼“重大胜利”。“分裂国会”出现的背后,是美国分裂的政治格局——共和党在美国乡村地带和白人男性中的得票率大幅领先,民主党则在年轻选民、少数族裔、受过高等教育的城郊居民和女性中更受欢迎。民主党重夺众议院多数党地位后,势必给特朗普政府带来更多掣肘。
新一届国会将于2019年1月就职。民主党掌控国会众议院后,特朗普政府通过国会拨款建造美墨边境墙的计划恐成泡影,他在中期选举选战期间承诺的针对中产阶层的第二波减税行动也很难推进。面对“分裂国会”的制衡,预期特朗普政府可能将调整今后两年内政外交的优先事项及政策走向,同时进行重要人事改组,力推移民体系重大改革以兑现中期选举的竞选承诺。重掌众议院后,民主党人或许会要求特朗普公开他的纳税单,并可能针对他展开一些特定调查,围绕特朗普团队的“通俄门”调查预计将重返媒体头条,两党间的政治内斗将进一步加剧。
两党斗争的同时,特朗普内阁的“换血”仍在继续。继前国务卿蒂勒森、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马斯特、白宫办公厅主任凯利之后,被视为特朗普政府中最后的稳定系数和制衡力量的国防部长马蒂斯也宣布辞职。至此,特朗普政府中的建制派力量再遭严重削弱,未来白宫决策将更加“缺乏约束”。时至今日,这位美国总统已不再像刚上任时那样,因缺乏军事、外交经验在相关岗位上起用建制派,而是以能否与自己保持一致、是否符合其选举利益为优先考量。内阁的进一步“特朗普化”,也将对未来美国的内政外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卡舒吉之死】
注释:沙特阿拉伯记者贾迈勒·卡舒吉以抨击利雅得的现行政策闻名,他长期对沙特王室和政府的内政、外交、社会、民生政策进行批评。2017年以后,卡舒吉在担任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员期间时常批评沙特对也门的军事介入等重要议题,让王储小萨勒曼觉得如鲠在喉。10月2日,卡舒吉进入沙特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领事馆后离奇失踪,随后土耳其警方认为卡舒吉可能在领馆遇害,而沙特政府则坚称卡舒吉已离开领馆。10月20日,沙特检察机关宣布卡舒吉已死亡,此后随着卡舒吉死亡细节的逐渐公布,沙、土、美、以、俄之间的博弈也日趋激烈。
盘点:中东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博弈的战场,2018年的中东亦不平静: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加大对伊朗的制裁力度,标志着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基本成形,也加剧了美伊核冲突的巨大风险;叙利亚战云四合,叙俄联军与反政府武装及极端组织剑拔弩张,美国、土耳其、伊朗在叙问题上蓄势待沽;也门内战且打且谈,逐渐演变成胡塞武装—伊朗联军与沙特—阿联酋联军对曼德海峡沿岸控制权的争夺;此外,利比亚战局尚未停歇,伊拉克的政局也在持续紧张。
在这种大背景下,卡舒吉以一人之力搅乱了美国的中东政策,让本欲以美沙关系为基础、打造以沙特为龙头的“阿拉伯版北约”的特朗普政府备受压力;也让土耳其对美外交绝处逢生,转圜被美国敲打的被动局面,并增加了美土在叙问题上合作的可能性;更让俄罗斯有机会再度挺进中东,拓展与伊朗、沙特、以色列、埃及等“关键少数国家”的关系。
卡舒吉已经死去,中东局势动荡依旧。据阿斯塔纳俱乐部出品的《2019年欧亚地区全球风险评估报告》显示,2019年中东地区仍将是全球最为动荡的区域,直接军事对抗的可能性也在大大增加。
【美国退群】
注释:2018年特朗普延续上台以来的“传统”做法,先后宣布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万国邮政联盟等国际组织;退出伊核协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关于强制解决争端之任择议定书》,并扬言退出《中导条约》。而在2017年,美国就已退出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全球移民协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协议或组织。用《纽约时报》的话来说,“二战以来美国参与建成的国际秩序正在被美国总统亲手摧毁。”
盘点:如果从历史上看,美国“退群”并非特朗普首创。早在1982年,美国为维护其海洋霸权利益就拒不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此后20年,美国又先后退出联合国国际法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等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
不过与前任们相比,特朗普的“不合群”特别明显,已成为其个人标签,究其原因,与其倡导的“美国优先”政策以及商人治国的思维模式一脉相承。在诸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人权理事会的国际机构中,美国毫不讳言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体现,反而要承担相当大的义务;而在如伊核协议和《中导条约》等涉及全球安全的关键条约上,美国总是以“对方未能遵守协议”为由,单方面要求退出,其目的是为了巩固美国在相关地区的战略优势,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从深层次来看,这是特朗普“反全球主义”和挑战国际秩序的“私心”作祟,但这并不代表特朗普就要回归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相反,美国是要建立一种更能体现其权力优势的新秩序,这种“新秩序”与全球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相捆绑,推崇“霍布斯式”强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可以预见,在倡导“美国优先”的对抗逻辑下,未来的美国还会退出更多的群。
【“黄马甲”运动】
注释:11月17日,大批法国人穿着醒目的黄色马甲,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开启了这个国家自1968年以来最严重的政治与社会危机。这场游行愈演愈烈,演变为暴力事件。游行的初衷是为了反对法国总统马克龙提高燃油税的政策。在全球油价暴跌的背景下,马克龙出于环保的考虑,宣布法国将于2019年1月1日起上调燃油税。面对愈演愈烈的“黄马甲”运动,马克龙不得不做出让步,不仅取消提高燃油税计划,还宣布明年执行四项惠民新举措。
盘点:“黄马甲”运动本旨在对抗燃油税上调计划,但最终演变为法国中产阶层宣泄对现状不满的渠道。马克龙提出的这些举措是法国政府应对“黄马甲”运动的一次重大让步,但这些举措治标不治本,仅仅是为走出困局而采取的应对之举。
据估计,安抚措施将带来80亿至100亿欧元的额外支出,这将使法国公共财政出现更大的漏洞,甚至使法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马克龙誓言将法国的财政赤字控制在欧盟规定的3%以内,但据预测,法国明年的财政赤字率将从计划的2.8%飙升至3.5%。另一方面,马克龙这样的让步让法国继续陷入一直以来“改革—抗议—妥协”的怪圈。因此,马克龙的让步仅仅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不仅对法国重振经济的目标造成极大的阻碍,更会让改革的进程受到极大的影响。
【脱欧僵局】
注释:2018年,英国“脱欧”经历一波三折,却依然难见成功的曙光。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与欧盟达成“脱欧”协议草案,却因为议会阻力而不得已推迟原定于12月举行的“脱欧”协议草案表决,最终引发保守党对其的不信任投票。目前英国定于明年3月29日正式“脱欧”,而议会下院定于明年1月重启“脱欧”辩论。
盘点:虽然特雷莎·梅在不信任投票中胜出,但是超过110名议员投出反对票,这意味着她未能成功平息反对声音,也使保守党内的严重分歧公开化。特雷莎·梅疲于应付来自内阁、议会以及工商界的反对声浪,难以集中精力对付欧盟。虽然英国和欧盟代表经过艰苦谈判达成协议草案,但未等英国议会表决就似乎败局已定。一拖再拖中,英国政府权威不断受损,“脱欧”成了各方政客吸引眼球的工具。英国民众在公投后则成了场外看客,面对“脱欧”不确定性的冲击束手无策。
目前英国面临的“脱欧”死结依然难以解开。英国政治处于一种僵持状态,一方面,特雷莎·梅仍然无法说服英国议会投票通过“脱欧”协议草案,而另一方面,英国又无法找到更好的选择带领他们进行“脱欧”谈判。“脱欧”已将整个英国撕裂为两个阵营,留欧派与脱欧派的对立使这个国家处于社会冲突的边缘。
作者:陆益峰 陆纾文 吴雨伦 刘畅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