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意夸大流量数据已成为“脸书”等互联网企业的惯例。| 视觉中国
“所有的流量数字都是假的,移动用户统计数字也是假的。”近日,针对互联网流量造假的新闻,美国知名社交网站Reddit前首席执行官鲍康如(Ellen Pao)在推特上如此表示。她以自己在Reddit工作期间的亲身体会为例,“在Reddit,没人知道怎么统计下线的用户。每次用户跳转基站,都会被当作新用户加入,于是公司的在线用户数字快速膨胀。而且用户在不同设备上登录访问同一个网站,都被当作不同的用户统计。”
事实上,鲍康如的这番话仅仅揭露了互联网造假的冰山一角。虚假流量、虚假网站、虚假内容、虚假营销,营造了互联网繁荣的假象,而其中唯一真实的存在或许只有广告。
故意夸大数据已成惯例
今年11月,美国司法部对八人提起公诉,指控他们敲诈广告商3600万美元。在这场美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数字广告欺诈案中,这些互联网时代的骗子不仅从广告业吸走数千万美元,而且已经感染了约170万台电脑,创造了5000个假冒网站和60000个广告公司账户。他们通过伪造ESPN、经济学人等主流媒体的网站,使用先进软件工具播放视频广告,并伪装成用户浏览广告,每天在视频广告上生成3亿次虚假广告曝光次数,以此向广告商收费。
那么互联网上有多少流量是虚假的?研究表明,只有不到60%的网络流量是由真实人类贡献的,甚至有些时候,虚假流量比真实流量还要多。据《泰晤士报》报道,在2013年的一段时间内,“油管”上多达一半的流量是机器人流量,这一比例如此之高甚至让员工们担心“油管”检测虚假流量的系统会将假流量视为真流量,而将真流量视为假流量。
《纽约》杂志写道,流量理应是互联网上最真实的存在:它们是可计数、可跟踪、可验证的,其存在是社交平台广告业务的基础。然而,即使是互联网科技巨头“脸书”也在掩盖真正的数字。今年10月,“脸书”的广告商提起诉讼,指控它在过去一年内谎报用户在自家平台上观看视频的时间,虚报多达150%至900%,而“脸书”坚称这一比例为60%至80%。
根据MarketingLand公布的一份清单,“脸书”承认过去两年中错误地公布了帖子发布量、看广告视频的人数、阅读其“即时文章”的人数、从“脸书”链接到外网的流量、通过“脸书”应用观看视频的浏览次数,和“即时文章”中视频的浏览次数。
“脸书”并非第一个夸大数据的互联网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科技巨头如“推特”“油管”“爱彼迎”都曾卷入其中。据分析,故意夸大数据的背后是互联网企业正是建立在用户数量、使用时长、浏览量等数据流量指标之上。这些数字能让年轻的创业公司看上去征服了世界,将赚得数以亿计的金钱。但这些数字是可以被操纵的。年轻而充满野心的技术公司常听到这样的建议:为成功要不择手段,假装成功直到你真的成功。
唯一真实的只有广告
如果数据流量是假的,那么互联网上还有什么是真实的吗?事实上,假流量的背后是假点击,假点击的背后是假内容,互联网上唯一真实的东西或许就是广告。
今年8月,《泰晤士报》曾报道,“油管”上的视频浏览买卖生意正如火如荼地发展。虽然“油管”表示只有“一小部分”的流量是虚假的,但假订阅账号已经对其发展构成威胁,“油管”不得已在本月中旬清除“垃圾账户”。《泰晤士报》发现,如今人们可以以15美元的价格购买5000次“油管”视频浏览量。顾客会认为,他们购买的浏览量来自真实的人,事实上却来自机器人。视频浏览和应用下载数量都可以通过利润丰厚的工业假冒操作所伪造。如果顾客想看照片,他们确实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数百个智能手机,排列在架子上,在看起来很专业的办公室里,每个都看着相同的视频或下载相同的应用程序。然而,这些画面也是伪造而成。
人们不惜让机器人伪装成人类,更是为了背后丰厚的利益。Instagram网红Lil Miquela正是一个拥有假身体、假脸和真实影响力的假人。她的人设是一个时尚博主,账号中的她会与闺蜜一起喝下午茶、与朋友们合照、与粉丝互动留言,甚至还曾发布单曲。事实上,这个新一代的“网红”是由电脑3D技术制造出来的虚拟人物,她的成分只是代码。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作家、艺术家珍妮·奥德尔开始调查一家位于旧金山的亚马逊经销商,这个经销商从其他亚马逊商家那里购买商品,然后再次在亚马逊上以更高的价格转售。然而当她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商家那里参观时,发现的却是在亚马逊上看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店面的复制品,随意摆放着畅销书模型、塑料装饰品和廉价的美容产品。“那一瞬间,我开始感觉自己在做梦,”她写道,“或者我半梦半醒,无法区分虚拟与现实,PS图片中的产品与真实的产品,甚至是虚假与真诚。”
甚至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的视频,也并非真实的。去年12月,一位名为“DeepFakes”的用户在Reddit上发布了“假视频”,将《神奇女侠》主角盖尔·加朵的脸嫁接到成人电影女星的身上,看起来几乎毫无破绽。DeepFakes实际上是一种人脸交换技术,将图像或视频中的一张脸替换成另一张脸。人脸交换技术在电影制作领域并不新鲜,但是电影视频中的人脸交换非常复杂,专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视频中的人脸交换。DeepFakes的出现是人脸交换技术的一个突破,却引发了更广泛的争议。网上不断有人发表文章抨击这一“换脸”技术,称这种技术将会对社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假视频”会加剧虚假新闻的散播。
《纽约》认为,多年的流量驱动增长、利润丰厚的操纵系统和不受监管的平台市场,创造了这样一个充斥着虚假的网络环境——在这里,不诚实、欺骗、扭曲比真实更有意义。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硅谷的改革,更需要全世界的文化与经济改革。
作者:文汇报记者 吴雨伦
编辑:刘畅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