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国正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近年来关于重构中国知识体系问题受到格外关注。3日,“俄罗斯欧亚研究的学科理论与知识体系构建”青年学者工作坊在上海举行,来自中美俄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以俄罗斯与欧亚地区作为区域国别研究的重点对象,共同研讨新形势下我国如何重构与时俱进的知识理论体系。
与会专家的共识是,当前国内政治经济变化与国际体系的演进促使学术界需要“中国式”叙事话语体系。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指出,在大国竞争日趋激烈的不断变化中,学术、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应更加理性、有效和直接地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中。
本次工作坊上,与会专家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和文学的视角,聚焦当下中国的俄罗斯欧亚研究热点话题进行探讨。
美国文博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于滨就中美俄三边关系的现状、架构与反思发表了观点。他认为,美俄关系处于变化之中,美国的反俄情绪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反普京”,而非作为西方文明延伸的俄罗斯,美国期待改造“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为己所用。与之相比,中俄战略关系作为两个大国之间的正常关系,经过上世纪大起大落以后已经进入了比较正常的阶段,走出了理想化的状态,相对务实。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很难在分化中俄关系上有所作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凤林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指出俄罗斯哲学有两个特点,一是宗教性与本体主义,二是个人中心论与个人自由,这是理解俄罗斯外交行为的深刻动因。
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林精华从评判理论视角认为,作为普遍适用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矛盾重重,不断引发指责,但是中国学术界在批评时又缺乏一套自己的话语。此外林精华认为要摒弃从文本到文本的解释方式,充分考虑到理论的现实适用能力。
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国际关系学部主任亚历山大·卢金从历史学角度探讨了俄罗斯国家早期历史发展问题,进一步透视了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在国家建构过程中所遇到各种的机遇和挑战。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的青年学者孔源则从历史学角度探讨了《尼布楚条约》的当代启示。他认为《尼布楚条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第一个国际条约,更体现两国在加强国家建构中的相互妥协,对今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次青年工作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办,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协办。
作者:文汇报记者 刘畅
编辑:刘畅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