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无人车进入寻常百姓家,能非常自如地进入地下车库,能停到小街小巷,能进入非常复杂的十字路口,我们还面临着很艰难的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 (以下简称西安交大人机所) 所长郑南宁在日前举行的一次发布会上向媒体记者表示。发布会上,郑南宁院士研究团队还介绍了该校无人驾驶智能车的研究现状,并演示了在“2017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上夺冠的“发现号”。
上月底,在江苏常熟举行的中国智能车挑战赛上,该校研发的“发现号”在城乡道路测试、高架快速道路测试两个单项中均获第一名,综合排名第一,荣获一等奖;“夸父一号”在高架快速道路测试的真实交通流状态下汇入车流和动态超车表现高超,荣获第四名。
“不切实际的预言”,向公众传达了错误的信息
郑南宁说,最近,一些商家对无人车描绘的前景很诱人。有些企业表示明年要推出一些量产的无人驾驶车,误让公众认为无人驾驶很快就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庭。“这些不切实际的预言、难以兑现的承诺,给公众传达了一个错误的信息。”
他说,“虽然交大无人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进入寻常百姓家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一般的人工智能系统如搜索、翻译等可允许犯错,而无人驾驶系统与生命相关,不允许犯错。目前研发使用的传感器多从国外进口,传感器本身价值100多万。因为现实的交通环境很复杂,无人车目前还不能上路,还不能顺利通过无信号灯、人车混行的十字路口。
他表示,目前无人驾驶车,可在一些特定的区域道路、城市指定的专用道或高速路正常交通车流情况下,实现自主驾驶,但要让它普及化,还面临着很艰难的挑战。
据了解,在行人不太多的情况下,无人车在规定车道线行驶,时速在10-15公里左右,这一技术多年前就已实现。但要达到成熟应用还有相当大距离,无人车还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路况,比如在十字路口,让无人车去应对行人横穿马路、非机动车交汇,现有技术还达不到。“以目前的交通状况和技术水平来看,无人驾驶技术要得到大规模的普及,一方面有待在低成本、高性能的传感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还需要大幅提升无人驾驶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完善无人驾驶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中的安全性能。”郑南宁说。
适应复杂的交通环境,无人驾驶还面临着五大挑战
郑南宁表示,要适应复杂的交通环境,目前的无人驾驶还面临着五大挑战:
一是要非常周密的“感知周围的场景”;二是“意外的遭遇”。比如无人车到路口遇上交通管制,不能识别交警的手势。另外,由计算机来判断路边行人或非机动车,是不是很快要闯入自己前进的方向,也挺难;三是“预行为理解”。人类驾驶员是根据预行为来传达行驶意图,比如开车途中能判断前方开车的是老司机还是新手,但自主驾驶技术很难理解这些预行为;四是“网络安全的风险”;五是“人-车的自然交互”。要实现车与乘客之间的无障碍交流,能为乘客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体验,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点到点的行驶。
郑南宁断言,“有个现象未来一定会出现:当你早上起来到车库,要让无人车开出车库,手机接到短信,要你在几点前支付比特币才能打开车门。虽然黑客的这种行为不会影响你的生命,但你没法用自己的车。因此,通过云端的获取和更新地图的自主驾驶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长江学者、西安交大教授薛建儒则表示,无人车想要投入实际应用,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下不断测试,“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法律法规不允许在真实路段上测试,只能在特定的试验场测试。”
郑南宁也希望能给无人车一个路试和创新的空间,比如说开放某个区域,提供临时牌照,允许它上路进行路试,推动这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现场演示验证,“发现号”避让识别障碍本领强
发布会当日下午,在西安交大“四大发明广场”,“发现号”和“夸父一号”亮相,它们集成了该校人机所多项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的成果。记者看到,“发现号”启动后,以30公里时速行驶,这时,一个学生徒步从前方穿过,“发现号”立即刹车;接着,又一骑车者穿过,它再次刹车;当靠近远处停放的“夸父一号”时,它立即避让,从左侧超车,随后完成了避开草坪、自动入库、自动掉头、穿越路障呈S形行驶等动作演示,最后在始发点驻车,整个过程两分半钟。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2009年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成为体现我国无人驾驶智能车辆最高水平的比赛。本届有29支车队参赛,赛事增加了无人车在高架道路上汇入有人驾驶车辆交通流、躲避障碍、通过收费站等,在城乡道路又设置通过含有障碍的隧道、路遇行人让行、自主泊车等15项考核。
据介绍,比赛中,西安交大两辆车对障碍的避让、识别能力,比其他车稍强,在经过一个弱光线且没有GPS数据的长隧道后,“发现号”驶出时转弯不太好,车轮擦上了路沿。但它在避让行人上能准确判断。
自2000年起,西安交大人机所围绕多传感智能辅助驾驶关键技术和无人驾驶车辆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并在智能汽车的系统结构、道路环境感知,以及面向智能汽车的多传感融合技术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2014年,该所荣获IEEE智能交通系统杰出团队奖,为目前国内唯一的获奖团队。
(本报西安12月8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