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厕所革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小厕所关系大民生。只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坚持不懈推进这项工作,就一定能够解决制约城乡文明提升的这块短板,更好地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李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厕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
在某种意义上,小小厕所折射了一户人家、一个乡村、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我国,距今五千年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遗址里发现的一个土坑,被视作厕所的起源。周代,厕所被称为“井溷”。“溷”原专指猪圈。秦汉时,厕所区分男女,并有隔断。汉代增添了通风设计。清嘉庆年间出现了收费公厕。新中国成立后,改厕成为中国各地“重要民生工程”。
日本当代舞台设计艺术家妹尾河童在所著 《窥视厕所》 一书中,从日本写到印度,从江户时代写到欧洲的中世纪以及17世纪的巴黎,从地球写到太空———展示航天飞机上宇航员是如何“方便”的。一部厕所发展史,从一个侧面记录着人类文明之进展轨迹。《厕神:厕所的文明史》的作者朱莉·霍兰甚至认为文明并非从文字开始,而是从第一个厕所建立开始。早期欧洲人直接把夜壶倒向窗外;伦敦桥最初是公共厕所,污物直接落入下面的泰晤士河;路易十四有坐在马桶上接待客人的癖好;启蒙时代的欧洲城市依然污秽连天……
厕所是人类生活的必需空间。世界各国都在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解决方案。2013年,第67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1月19日定为“世界厕所日”,旨在倡导人人享有清洁、舒适及卫生的如厕环境,提高全人类的健康水平。
“厕所革命”是文明工程民生工程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然而,谈及中国的厕所,曾令很多人感受不佳。在许多城市的街道、景区等公共场所,厕所脏、乱、差、偏、少现象严重,“如厕难”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两块砖,一个坑”,简陋的设施,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如厕陋习,使得厕所问题成为制约城乡文明提升的一块短板。
对这个与人人相关的民生难点,习近平总书记时时牵挂心间。早在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国家旅游局随即制定出台 《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将“厕所革命”作为基础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来抓,强力推进。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共新改建旅游厕所6.8万座,超过目标任务的19.3%。
从改建旅游厕所到推进农村改厕,从布局城市公厕到增加女厕数量,从全国性会议部署加快改水改厕步伐,到农村改厕被列为“十三五”必须完成的约束性任务……中国城乡大地的这场惠民生、促文明、谋发展的“厕所革命”,不但轰轰烈烈,而且扎扎实实,已经成为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窗口,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解决厕所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样本。
补齐短板让美丽中国“颜值”更高
行百里者半九十。面对中国快速发展中 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和巨大的历史欠账,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补齐厕所问题这一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文明的短板,让美丽中国的“颜值”更高,让百姓的生活更便捷、更舒适、更文明,需要从思想认识、文化观念、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厕所革命”需要进一步通过文化教化与舆论引导,倡导养成良好的文明如厕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需要重视深层次的制度因素,比如,对地区间的公共财政支出安排进行调整,从供给侧努力提高地区间供给质量的均衡性;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我国农村地区厕所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水,这就需要综合运用科技手段,资源化处理厕所废物,变废为宝,让“厕所革命”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厕所管理服务水平,在合理设定选址、优化如厕环境、增设便民设施、调节男女蹲位比例、智能化运营等方面下功夫。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厕所革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小厕所关系大民生。只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坚持不懈推进这项工作,就一定能够解决制约城乡文明提升的这块短板,更好地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