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电影处于低谷时期,缺钱是最大问题;当产业进入发展黄金期,被资本过度青睐,变成了另一个问题。”19日,资深电影市场研究专家刘嘉说,过量资本带来的利与弊已深深影响了中国电影市场。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有两个现象能为上述观点做出注解。其一,有心人做了统计,前一年趁着业界峰会,上百家新影业公司争相发布片单,但一年过后,不仅项目启动不足35%,就连许多公司的名字也早已泯然江湖。其二,阿里影业CEO俞永福重申了集团的定位,“不是要成为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影视公司,而是叫阿里影业基础设施公司”。此举被业界解读为“调整战略,从此专做影视界的‘水电煤’,以他们的技术优势来为其它内容的创造者赋能”。
一些所谓“新贵”离场,一些大佬“退半步”。资本在电影市场里的快进快出,从表面看,是市场经济的特征———潮汐有信;从本质挖,是内容创作的难以逾越———国内目前2300多家影视公司里,散兵游勇是绝大多数,要造就“百年老店”绝非一日之功。
零进度的片单背后,是人才缺口
如果排一张表格,将2016年的许诺逐一比对,结果是惊人的。去年上半年各类影业公司发布的片单超过500部,目前看来顺利开机的不足35%,甚至有半数处于零进度状态。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道出关键,“按目前的片单计划,中国电影还缺两三百名导演”。
2013年,青年导演郭帆33岁时执导的第二部电影 《同桌的你》,2000万元成本获取了4.7亿元票房,而被视作新生代导演的重要力量。2016年他的第三部作品就接手投资3亿有余的科幻片 《流浪地球》。在著名监制、导演黄建新看来,郭帆就是中国电影人才捉襟见肘的一个缩影,“名导、大导都与大公司有约,都有数亿元的大制作在手,所以,催促着新导演尽快跳级成长,成了唯一解决办法”。还有人发现,去年备案的近3000部电影里,今年至少有200部已经悄然调整为投资更小、变现方式更灵活的网络电影、网络剧。
不仅导演、制片人满足不了密集片单,演员与后期制作等等也到处都有空白要填。新公司无论大小,都有这样的苦恼:“手上有钱,但找不到人,稍微出名一些的演员个个档期排满。”所以,“轧戏”、替身、抠像等技术手段在不少影视作品里取代了真演员,常被观众诟病;而编剧找“枪手”,导演只“挂名”,纵容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产品。
高度工业化,需从细分“工种”开始
阿里影业当年入驻电影圈时,引发“从此大家替BAT打工”的慨叹犹在耳畔。细看互联网巨头影业在过去一年的表现,阿里出品的 《摆渡人》 颇为典型———雄厚的资本支持,请来王家卫监制,邀来多位明星坐镇,但因其签约的作家导演不谙电影制作规律,遭遇大面积差评。
正如一位带着游戏IP入场的影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低估了电影,高估了自己”。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开始承认,电影不是手握几个IP和资本,就能在大银幕完美亮相的。从创意到成片,一部电影需要正常的制作周期,而中国电影市场也需要细分工种后才能成熟。
科幻电影 《三体》 每年都会被讨论一番,从最早高调放话,到编剧、导演、资本等悉数易主,该片几乎成了中国电影工业的一个痛脚。有专家总结此片前期拍摄素材“全部作废”的缘由———做游戏的公司完全是电影的门外汉,前期拍摄时全然没有后期的专业建议加入,导致前后期无法对接,即便好莱坞一流的工业光魔前来,也无能为力。
老牌制作公司也面临工业链不完善的困扰。红色经典翻拍片 《智取威虎山》 堪称近年来的佳作。片中,除了“夹皮沟大战”等几场重头戏是在雪乡实景拍摄,有70%的雪景靠“实景+特效”完成。担任该片监制的黄建新透露,这些雪景曾让他们伤透脑筋。“英国产出一种纸雪,逼真度高,且环保,但造价约为800元/平方米。我们在调用了亚洲的存货后,还有缺口。”他们在寻找替代品时发现,国内通常用硫酸镁,成本约为50至60元/平方米,但污染严重。片方不得不花费高昂运费从遥远的澳大利亚进口纸雪。
资本入场后,往往一股脑冲着更显眼、更易出名的内容创作而去,殊不知,从前期设备到后期制作,电影工业的王国里,每一颗螺丝钉都有其必要价值。高度工业化的完善成熟,中国电影仍需理性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