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2.5亿元的影片 《决战食神》 自元宵前夕上映,至今累计票房1.17亿元,回本无望。有影评人在打分时写道“原来是部综艺电影”。看过动画片 《欢乐好声音》 的观众在网上留言时,多数会提一句“差点因片名像综艺节目而错过了它”。与此同时,影片 《欢乐喜剧人》 原本定档大年初一,临阵撤档后再无音信。影评人的冷眼、观众的误解和片方的踌躇,都指向同一个事实———只要与“综艺”二字相关,这部电影天然就会失去一部分观众,似乎综艺电影已成人人绕行的雷区。
可就在3年前,《爸爸去哪儿》电影奏响了电视综艺迈向大银幕的序曲,并在当年以一周拍摄期换回了近7亿元票房。此后,几乎每年年初都有一两部脱胎于综艺的电影争相效仿,悉数稳赚不赔。
两三年时间,综艺电影便从火爆沦为被冷落,观众在不满什么? 专家指出:以 《爸爸去哪儿》 为首的综艺电影是电视真人秀粉丝经济的收益终端,代表着“票房成功学”下躁动的一种创作手段。“票房成功学”所图只有钱,那么综艺电影行至今日,只能怨被资本侵蚀的心蒙蔽了艺术思维。与其急功近利地问粉丝经济要钱,不如静下心来回归创作初心。
综艺节目本身开发过度后续无力
对于有人喊出“综艺电影已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并不认可,但他同样不看好综艺电影的前景:“这原本只是中国影视在特定时段的一个特别现象,并且其抵达的方式主要通过大银幕对电视综艺节目的持续、过度开发。鉴于绝大多数电视综艺囿于模式创新、人才发掘等问题,很难具有太长的生命周期,以此为基础的综艺电影当然会更早一步被观众抛弃。”
回想2014年 《爸爸去哪儿》 大电影的走红,有两个要素被视为票房制胜的关键:节目有热度,观众对“综艺电影”未知。前者是此类电影存在的前提,后者实为真相被暂时遮蔽。随着“一周速成的真人秀花絮集合”底细被揭开,随着翌年 《爸爸去哪儿2》 与《爸爸的假期》 两部综艺衍生电影在院线“同室操戈”,观众已觉审美疲劳。
几部综艺电影的评分在豆瓣网上一路走低:2014年 《爸爸去哪儿》是6.1,2015年 《爸爸去哪儿2》 是4.5,《爸爸的假期》是4.1,《奔跑吧! 兄弟》是3.4,2016年 《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是4.3。这与其综艺“原身”一季不如一季的境况相吻合:《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从第一季的9.1、第二季7.8,一路落到第四季6.8;《奔跑吧! 兄弟》真人秀则从第一季7.6掉到了第四季4.7。
电视上,真人秀类娱乐综艺因相近雷同、一窝蜂繁殖,不少节目本身已陷入困顿。唇亡齿寒,更不思进取的综艺电影被冷落,不难预见。由此,李道新认为:“《决战食神》 的挫败是必然的,甚至比预计更早、更大!”
“票房成功学”引导下的动机不纯,才是最大错误
值得玩味的是,无论是李道新,还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都没把“生而有错”的帽子扣在综艺电影头上,而是把最大的过错归为“票房成功学”引导下的动机不纯。
在贾磊磊看来,“电影最早从文学、戏剧中汲取养分,渐渐地,真实事件、漫画、音乐、游戏都被拿来改编。若仅仅从潮流迭代、类型多样化的角度来看,综艺电影的生成有一定土壤。若以多线叙事、段落式表演的呈现方式来评判,综艺电影又与一些贺岁片异曲同工”。但贺岁片有优质的代表,综艺电影却遍地哀鸿,根源在于“综艺电影唯一的卖点是明星,看中的是粉丝经济”。而放眼如今的电影市场,明星不缺,缺的是优质内容,这便导致观众的渐渐远离。
“在娱乐真人秀发迹的国外,他们与此相关的电影多持批判态度。而我们的综艺电影,除了要增强明星光环和票房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动机。”李道新指出。早年影片 《楚门的世界》 是创作者借电影对电视真人秀进行反思;新世纪以来,《杀人游戏》 《大逃杀》《饥饿游戏》 等要么是揭开真人秀的潜规则,要么是嘲讽或控诉被电视综艺而放大的人性阴暗面。就连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可算作综艺节目的衍生作品,“但它对真人秀进行了重新阐释和深入反思,触及了印度现实社会、底层艰难生存、人生悲喜况味多个侧面,这才获得全球观众的认可”。
在学者们眼中,有思想、有情感、用心力,当然也可拍出良好的与综艺相关的电影,但若目前急功近利的环境不改变,这愿望便几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