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念·精神·传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与以往展览不同的是,在这里,没有声光电做出来的宏大景观,没有为了完整勾勒长征历史不得不铺满展板的照片,只有精心挑选的300多件文物。它们当中,很多都有确切的流传经历,有感人的红色故事。我想,没有什么比它们更能告诉观众,在那个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展览从红军长征的“初心”——传播革命理想和信念开始讲起,用“战争史诗”“军民情谊”“艰难岁月”“长征记录”“丰碑永存”“长征画卷”六个部分,来展现长征精神是如何在血与火的征程中千锤百炼铸造而成,以及长征亲历者和人们对长征和长征精神传播和传承的过程。
毛泽东在陕北接受埃德加·斯诺采访时戴过的红军八角帽
长征,革命理想和信念的检阅
“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在长征中不是口号,而是一种信念、一种自觉的行动。在展览的第一部分“战争史诗”中,展览选取了十几份布告,它们中有红军总政治部在遵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1935年5月朱德总司令签署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这些布告,宣传了党的宗旨、红军的任务、纪律、民族政策。它们告诉我们,中国工农红军的远征,不仅是战略转移,也是一场传播理想和信念的征程。
长征是艰苦卓绝的,但那些长征亲历者们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是因为他们信念坚定。在第五部分“丰碑永存”中,观众可以看到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林伯渠这四位革命老人以及其他20余位长征亲历者和为长征胜利做出贡献的指战员的文物,他们有的为了坚持理想和信念,献出了生命;有的身处逆境,仍以高度的责任感履行自己的职责。
天津大公报馆出版的范长江著《中国的西北角》
长征,精神创造的奇迹
长征精神,是用鲜血和生命铸造而成。1937年,朱德在接受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采访时说:“我们培养出革命的群众英雄,他们不自私自利,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决心为革命牺牲,一直战斗到我们的人民和国家获得解放为止。”“丰碑永存”部分中展出的方志敏狱中写下的手稿、刘志丹在陕甘根据地坚持斗争时使用的马鞍、谢子长在瓦窑堡战斗中缴获的背包,它们是革命烈士坚定无畏、艰苦卓绝与不屈不挠的见证。
长征精神书写了军民唇齿相依的动人篇章。在第二部分“军民情谊”中,有许多反映红军严守军纪、军民团结的珍贵文物,比如红军在冕宁因为失火赔偿给群众的小银佛像,1934年12月,红军送给黎平县向导高树清的手提风雨灯,1936年红四方面军为四川甘孜白利寺喇嘛支援红军青稞豌豆而开具的收据。它们饱含着鱼水深情,寄托着群众对红军战士的思念。
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章手稿
长征,不可磨灭的文化遗存
红军长征不仅赢得了革命的胜利,更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第四部分“长征记录”展示的各种有关长征的文字和图画记录就是其中的代表。展出的长征日记、红军家信,为我们呈现了长征亲历者一份弥足珍贵的原始记忆。
展览还展出了长征中和长征后出版印制的歌曲诗篇、学习课本、漫画、故事,它们当中收录了许多高昂激越、乐观进取的作品,成为激励红军战士克服困难、战胜强敌的精神武器。有关长征的报刊和书籍,客观真实、快捷高效地向全中国和世界报道了红军的战斗岁月,增进了公众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了解。这些长征的歌曲、图画和文字记录,构成了丰富的长征文化,成为永不磨灭的遗存。
长征给人类精神注入的感悟和活力,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创作所关注的一个重大主题。第六部分“长征画卷”中,选取了全山石、李可染等十余位画家创作的长征题材经典作品,以便参观者更好地感悟长征文化,缅怀长征精神。
长征是一本越读越让人心潮澎湃的书,读懂了它就会知道人类的崇高精神一旦被唤醒,将汇聚何等强大的生命力量;当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时,人生舞台将何等宏伟宽广。展览用300多件文物,反映了那个用理想和信念创造伟大奇迹,用精神谱写辉煌史诗的年代的历史真实,也记录了长征和长征精神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被弘扬和传承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