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英国圣马丁乐团的官网发布了创始人、指挥内维尔•马里纳爵士(Sir Neville Marriner)去世的消息,报道称:“内维尔•马里纳爵士于10月2日晚间平静离世。”
内维尔•马里纳爵士于1924年4月15日出生于英国林肯,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和小提琴家。1958年,马里纳与朋友一同创办了圣马丁学院管弦乐团。1969年,他应邀赴美组建洛杉矶室内乐团,出任音乐总监达10年之久。期间,他还组建了奥地利室内乐团。并先后出任过明尼苏达乐团(1978-1986年)、伦敦南区夏日音乐节(1975-1978年)、斯图加特电台交响乐团(1983-1987年)音乐总监,曾任斯图加特电台交响乐团首席客席指挥。
在马里纳多姿多彩的指挥生涯中,最令他引以荣的是1991年他领导圣马丁乐团参与《莫扎特全集》CD的录制工作,45辑中有10辑是由他指挥的。英国皇室在1979年授予马里纳骑士称号,1985年授予爵士爵位。
>>>链接:
马里纳爵士与上海的三段情缘
马里纳爵士曾三次来到上海。2014年3月,他来到上海音乐厅,指挥了莫扎特第35交响曲、贝多芬第2交响曲、艾尔加谜语主题变奏曲。
2015年12月,他在馄饨皮,执棒莫扎特第35.40交响曲,并同奥地利钢琴家德穆斯合作莫扎特第12钢琴协奏曲。对于本场音乐会,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邹彦评论道:
这注定将是一场令人记忆深刻的音乐会。
原定由92岁的钢琴家普莱斯勒与91岁的指挥家马里纳爵士与上海交响乐团联袂演出的音乐会由于普莱斯勒的住院而临阵换将,这着实令人惋惜!普莱斯勒对于上海乐迷的厚爱也着实令人感动——当被告知身体情况不允许演出之后,普莱斯勒取消了年底所有其他的音乐会,仅保留了12月4日和5日在上海的演出,但却最终因身体未见好转而不得不放弃。
代替普莱斯勒演出的是另一位87岁高龄的维也纳学派的钢琴家德慕斯。11月24日贺绿汀音乐厅精彩的独奏音乐会是他今年在中国巡回演出的第一站。也正是由于德慕斯“适时地”出现在上海的舞台上并且欣然替代普莱斯勒进行演出才使得这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传奇得以继续上演。
音乐会是两位年龄相加为178岁的大师演绎的在人间仅停留了35个春秋的莫扎特的音乐。音乐会的开场是著名的《哈夫纳交响曲》,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颇有些序曲的感觉,作为音乐会的开场曲目非常合适。下半场演出的《第40交响曲》则更加引人入胜。对于马里纳这位长于指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作品的指挥家来说,这两部莫扎特的交响曲可以说是烂熟于心,他完全凭记忆指挥了《哈夫纳交响曲》。
此外,马里纳对于《第40交响曲》每个乐章的速度处理恰到好处,如同人心中所期待的一样完美。这位92岁的大师一如既往地用其清晰简洁且幅度不大的手势牢牢驾驭着乐队,欢乐的气氛和流畅自然的音乐进行中始终保持着克制,而这也正是莫扎特音乐中特别难把握的。音乐会结束之后,马里纳并未指挥乐队加演任何曲目,上交音乐厅也没有像2014年4月1日马里纳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的90岁生日音乐会那样出现观众自发全体起立鼓掌的壮观场面。不过马里纳却保持了他一贯的幽默作风,在演奏完《A大调钢琴协奏曲》(K414)之后,他竟然口里衔着指挥棒与德慕斯手拉手从后台走出来向观众谢幕。
今年4月,他再次来到上海,指挥莫扎特第35交响曲、比才C大调交响曲,以及与休伊特合作莫扎特第25钢琴协奏曲。对此,乐评人李严欢评论道:
即使内维尔·马里纳爵士在年过九旬后已两度来沪执棒上海交响乐团,而当年由他一手创建的圣马丁室内乐团也于上交音乐厅揭幕伊始在此亮相,我仍不曾奢望有朝一日能置身现场,聆听这对携手近一个甲子的梦幻组合还原早已从唱片中熟悉的、原汁原味的“圣马丁之声”。毕竟因年事已高,在该团近年来于英国之外的演出中,已罕见马里纳的身影。然而幸运往往是如此不期而至,昨晚这一切就在上交音乐厅化为现实。
4月1日晚,当通向舞台的侧门打开,见到马里纳以他依旧稳健的步履走向指挥台时,感叹音乐对这位以从容的心境走过数十载艺术生涯的低调老者的眷顾。当年矢志于室内乐理想的他,不惜放弃让很多人羡慕的伦敦交响乐团第二小提琴声部首席的“美差”,以艺术至上、平等互信的理念,精心打磨圣马丁室内乐团,最终在团员们共同的努力下造就了充满和谐之美的“圣马丁之声”。
这时耳边响起的莫扎特《D大调第35交响曲》(哈夫纳)第一乐章强劲有力的主题,将我的思绪带回现场。对于这部标志着莫扎特成熟时期交响曲创作风格的名作,马里纳自是情有独钟,三度来沪均将之列入节目单中。指挥台前的他,照旧一派绅士风度,手势、身体幅度均不大,但正是在这看似不动声色的外表下,他却早已将自己的意图清晰地传向每一位乐手。
在他的引导下,圣马丁室内乐团的演绎灵动而优雅,虽从音乐织体、声部平衡等方面并不见刻意复古的痕迹,却同样彰显出属于莫扎特时代的古典意蕴。内中奥秘,当归功于马里纳对速度疾徐有致的自如掌控,让音乐始终在流动的氛围中前行,未见丝毫拖沓或摇摆不定。这对于上了年纪的指挥而言,殊为不易。
钢琴协奏曲作为莫扎特全部创作中艺术价值最高、最足以反映他本人个性的体裁之一,集中出现于上交音乐厅本乐季的多场演出中,前有丹尼尔·巴伦博伊姆与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的四首,后有鲁道夫·布赫宾德领衔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的三首,圣马丁室内乐团此次同样邀来加拿大钢琴家安吉拉·休伊特合作《C大调第25钢琴协奏曲》。
双簧管声部在交响曲第二乐章中的独奏,宛若深情的咏叹,浪漫之中带着些许忧郁。紧随其后,以细腻著称的该团小提琴声部奏出的绵延不绝的旋律,更让诗意的情绪美得无以复加,真是近乎奢侈的听觉享受。当听到小提琴声部果然按作品风格所需,以疾驰的速度将第四乐章中“无穷动”般的主题轻盈呈现时,仍颇感意外。即便在录音中,这样的速度都有些冒险,何况还是在音乐会现场。
但圣马丁室内乐团非但做到了,且并不因对速度的追求而失去声音的美感,法国味十足。这显然得益于深谙弦乐演奏之道的马里纳大师对弓法、弓速的细致调整,同时也得到了个人技巧精湛的团员们的积极回应。若非因大家的实力相当,加之长久以来的默契合作所形成的共鸣,如这般高质量的演绎是很难实现的。想到之前曾在一篇访谈中读到,每当乐团吸收新成员时,马里纳始终强调:“他应该是真正具有团队精神,能用同一种声音来发音的人。”现在看来,这不也正是大师在数十年间铸就圣马丁之辉煌的真谛么?
马里纳爵士与圣马丁室内乐团为现场热情的观众献上的两首返场曲:爱尔兰民谣《伦敦德里小调》(又称《丹尼男孩》),质朴醇美,乐手弓弦下流淌出的每一个音符,都似心灵的歌唱;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则与先前的情绪形成鲜明反差,灵动飘逸,甚是可爱。这一“静”一“动”两首小品,也将如比才的交响曲那样,成为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