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是一部悠远无终的连续剧,也是人们岁积月淀创造的宝贵财富。
今年,是上海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第三十个年头。直指未来,上海将成为国际化的文化大都市,江南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尽情交融。这个周末,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办最后一场“上海2040”专题讲座——《城市文化品质和特色风貌》,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言简意赅:“过去,上海被称作‘东方巴黎’;未来,上海作为全球城市将具有鲜明的‘上海特征’。”
文化设施仍要补短板
“上海2040”的对标城市——伦敦、纽约、东京和巴黎,在文化设施上具有显著优势。其中,伦敦作为领先的全球城市有303座国家博物馆、241家剧院、10作大型音乐厅、857家艺术画廊、349处音乐表演场地,伦敦每年举办61个电影节,每10万人拥有5座图书馆和10家书店;纽约有212座博物馆、420家剧院、15座大型音乐厅、721家艺术画廊、277处音乐表演场地。每年举办57个电影节,每10万人拥有3座图书馆和9家书店;巴黎拥有147座博物馆、53家剧院,15家大型音乐厅、1046家艺术画廊,423处音乐表演场地,每年举办190个电影节——这是其他城市无法与之相比的。每10万人拥有7座图书馆和9家书店。
反观上海,现有124座博物馆、纪念馆和陈列馆,有115座剧院和大型音乐厅、172座影剧院、83所艺术表演场馆、25座图书馆、24座文化馆、208家艺术画廊。“硬件方面与上述全球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不算太大。而在软件方面就拉开了距离。”郑时龄说,根据2014年统计,上海有46个歌舞和音乐表演团体,平均每个团体演出65场——人均数量和演出场次上远远低于许多国际大都市;上海有音乐表演场地44处——只有伦敦、纽约巴黎等城市的1/10-1/4。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而2014年上海只生产了11部故事片,仅占全国456部的2.4%。
“点、线、面”结合保护文化基底
上海是全国城市当中第一个有地方条例来实施保护的——早在2002年,颁布了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条例,目前上海共有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心城和郊区各占32片和12片。
基于此,上海以建立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为目标,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对象体系。其中,点是指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上海现有1508处优秀历史建筑;线是指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与风貌保护河道,上海现有2万多条河道;面是指历史文化风貌区和风貌保护街坊,并在整体保护层级上,加强历史城区-历史城镇-历史村落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近代经济中心,因此努力保护工业文化遗产是上海一以贯之的使命。上海已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2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
为了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上海将建立保护对象常态化的增补机制,完善分级分类保护更新机制。加强历史资源活化利用,完整历史保护的政策配套和支撑。
治乱、理序、提质的空间管控手段
城市空间是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30年,上海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较高密度的城市建筑群,缺少景观纵深线。有人说我们的城市空间像蘑菇,也有人说像竹笋一样乱长,有点无序。当然现在大家看惯了,觉得它好像是有序的。因此要重新建立秩序,提升城市空间与景观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可识别性,展现“因水而兴的滨海城市,中西交融的国际门户,创新开放的现代都会”的城市形象。
郑时龄认为,上海要从空间角度重新认识城市特征,强调对城市空间的“治乱、理序和提质”,城市设计要从过去服务于开发转变为服务于公共利益和公共空间,加强问题导向,通过总体空间秩序梳理,建立城市本底,对已建成地区提出改善建议;形成多类型的分区管控,在市域6000多平方公里、中心城600多平方公里以及新城等不同范围尺度上分别管控;加强机制建立,形成全市层面的工具和平台。
目前,供市民休憩的浦东东岸贯通、徐家汇教堂广场空间整治、郊野公园等项目正在推进之中。“到2040年,上海将塑造更多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向市民开放更多的可以进行文化交流的区域。”郑时龄说。
*本文系文汇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题图由作者提供,未署名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