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颠覆性技术,这种创新在目前的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昨天出席在上海大学举行的“机械与运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国际高端论坛、做主旨报告时,抛出了这一观点。
他所面对的台下听众,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负责人———在各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评审中,他们的作用举足轻重。哪个科研项目可获支持,扶持力度多大,院士们都是具有“话语权”的评审专家。但是,徐匡迪的报告得到的仍然是全场长时、热烈的掌声。
创新的“顶峰”是什么? 正是颠覆性的技术。徐匡迪昨天的报告扣住这一主题开展。他认为,作为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前沿技术,真正的颠覆性技术具有两个共性:一是基于坚实的科学原理,“它不是神话或幻想,而是对科学原理的创新性应用”;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并非设计、材料、工艺领域的“线性创新”。
而在近期,以颠覆性技术取得创新成功的最经典案例,非埃隆·马斯克(ElonMask)莫属。继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之后,马斯克成为又一个时代偶像。他先后涉足互联网支付Paypal项目、用于未来太空商业旅行及星际太空移民的SpaceX火箭、颠覆传统燃油发动机汽车的特斯拉(Tesla)电动车以及可能成为人类第五种出行方式的“超回路列车”……纵观这些项目,其核心都是颠覆性的创新技术。
让徐匡迪颇为感慨的是,马斯克提出的很多创新点子和想法,乍听起来,在行业内都是有悖主流或常理的想法。就以SpaceX项目为例,火箭是一个典型的高精尖行业,专家荟萃。火箭在升空过程中,依次完成一级火箭、二级火箭的分离脱落,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火箭推进过程。所以,从来没有工程师想过要去回收脱落的火箭,直到马斯克提出回收一级火箭、“制造出比别人更便宜的火箭,还可回收使用多次”的想法。并非火箭专家的马斯克,仅用数月时间就啃下了火箭推进的原理,在遭遇4次失败后,今年4月9日,他组建的SpaceX终于在海上成功回收了“猎鹰9号”一级火箭。
马斯克的另一个项目“超回路列车”也是如此。替代今天的高铁和飞机,这种新型高速运输工具的基本思路是:建成一种人工制造的真空管道,让密闭舱利用磁悬浮技术,能在管道中实现超高速的飞驰。而在交通工程领域,大多数专家们考虑交通工具的提速问题,一般的思维方式都是通过对交通工具外形的改变,减少空气阻力。
“对颠覆性创新的意愿应给予宽容、理解与支持。”徐匡迪说,可能对未来产生影响的颠覆性创新技术,需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机制,需要战略眼光以及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而关于这一点,在马斯克的几次创业经历中都有所印证。无论特斯拉汽车还是超回路列车,它们都得到业界支持,还有风投机构适时介入,这都是马斯克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
文汇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