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徐家汇商圈改造的信息近期密集刷屏,并冠以城市更新之名。对此,一向“健谈”的徐汇三缄其口。几番试探,道出缘由--一个20年历史的老商圈岂只需要面貌翻新,徐家汇更需要品格、气质的重塑。
徐家汇2.4平方公里内,商业楼宇林立,也密布着天主教堂、观象台、藏书楼、徐汇公学旧址、徐光启墓等九大历史遗存,是全国唯一一个开放型4A级景区。
400多年前,徐光启、利玛窦的“西学东渐”探寻之路发端于此,彼时以文化安身立命的徐家汇,如今奋楫回归初心--把更多政府掌握着的文脉资源开放出来,把有历史风貌价值的地方腾挪出来,让历史的痕迹和故事传播开来、流传下去。
谋篇布局“十三五”的徐汇区,在和谐发展篇章中搜索出关键词--以文化为引领。这条主线下,徐家汇已然是重要的文化辐射源,它将变身为有故事的商圈,在玻璃幕墙后、在梧桐树荫下,培育、浇灌更多文化自觉。
“掩藏深闺”的故事透光透亮
位于漕溪路南丹路口的徐汇区政府大院内,有一幢独特的2号楼。别致的红顶灰墙,典型的欧洲古典主义风格。这是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大修道院。近两年时间内,这幢楼一直被施工板围挡着,叮叮咚咚进行着细致繁复的修缮。据透露,很快,围板卸去,恢复故貌的建筑将用作徐汇区历史风貌的展示场所,向世人开放。
如同国外市政厅一般,市民能步入政府大院内的历史建筑走走、看看。
事实上,近百年时间里,大楼功能几经更迭,还曾用作区政府、区检察院办公场所。时光改变了许多,但楼内宽敞的走道还在,梁上精致的漩涡纹饰还在,各房间里的壁炉壁龛还在,宗教建筑最典型的尖券窗还在,交汇成了这幢楼、这片土地挥之不去的记忆。修复过程中,政府部门不遗余力地恢复建筑的精巧之处,比如山花檐口、阳台牛腿,以及各个窗台上节制而优雅的装饰。
将大楼腾挪出来,让故事流传开来,徐汇区的用意明晰--让更多人对徐家汇这片土地产生文化认同,产生情感勾连。
一街之隔,绿意掩映下多年的徐家汇天主教堂及广场也将透光透亮。目前,教堂周边拆去了9000多平方米零星房屋(包括原先的气象宾馆),教堂彩色玻璃最集中、最漂亮的南部立面将开怀示人。教堂广场根据改造方案的规划,除开阔绿化、凸现景观建筑外,这里还有望新建点缀项目,引入体验式书店等。
会赚钱更要会讲故事
位于美罗城5楼的上剧场去年12月正式开幕,成为赖声川话剧在祖国大陆的演出主场。
曾有过辉煌十年、如今疲态尽显的徐家汇商圈被倒逼上重整转型之路,它摈弃了“造一个Mall(商场)、造一个更大的Mall”的粗放思路,而是看上了散落于商圈内及周围的梧桐、老宅和“那些年的故事”——借助区域浓厚的文化积淀,学会讲故事。
主导商圈转型的徐家汇商城集团负责人透露,当初在美罗城引入剧院时,持股四成的中方曾和外方有过一番博弈。“美罗城旧址是徐汇影剧院,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需要这样的一个情感归宿。”这个故事说服了外方。
更多商业载体找到了适合的演绎故事的方式——曾在单位面积产出最高销售额的六百,将被重建,并引入文化体验类业态;港汇将拆除门口大台阶,重新排布室内动线,释放更多公共文化活动空间;T20(原西亚宾馆)将放弃接近4000平方米的商办空间换取公共休闲空间;中航大厦挤出销售3C产品的格子铺,引入文化科创企业入驻;正在动工的徐家汇中心也考虑在商场内设立艺术中心。
还有一条连通各商业建筑的连廊,打造可供行人漫步的“空中花园”,同时串联起各大载体与商圈周围的文化景观。
复兴梧桐树下的优雅商业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代文人归有光描述的这番慢生活,如今成功穿越至天平路衡山路口的衡山坊内。
上世纪初,这儿曾是一片花园住宅和新式里弄,文人雅士聚居于此。据老人们回忆,当年邻里间关系融洽,夏日傍晚常会举办自拉自演的文艺晚会。经修旧如故,这儿保留了原有建筑肌理与空间形态,重现上海里弄神韵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商业元素。众多国内外知名艺术画廊、设计工作室及私人高定店汇聚于此,重新演绎梧桐树下的优雅工作与生活。
不久前,入驻衡山坊近旁的一家企业,主动斥资改造自己的办公场所,为的是“和这儿的风貌保持一致”。
在文化历史氛围熏染下,赢得更多人对区域文化的认同,并对发展、延续文脉主动担当,这是人文荟萃、史迹繁复的徐家汇关于“十三五”期间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培育浇灌人们的文化自觉。
酝酿着“崇文尚艺”的整体情绪,越来越多的文化自觉萌生于玻璃幕墙后、梧桐树荫下,并延展开去——挨着徐家汇的湖南路街道主动斥资重整复兴中路上的上海大戏院,以此为载体重塑社区文化的高品格;衡复风貌保护区内小街小巷的人文修缮中,个别商家主动挪走了占道的摊位,拆下了晃眼的店招,“我们也文明一点、文艺一点,否则和这里太不协调了。”
■文汇报记者 顾一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