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午8点12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一声长啸,将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送入了距离地球500公里的晨昏太阳同步轨道。
这颗2003年以来中国首次发射的科学卫星,或将标志我国的空间科学从此进入加速发展的时代,如同驾起了“筋斗云”。
航天大国补上科学短板
“自从2003年‘双星计划’到现在,我国再没有发射过一颗科学卫星。”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负责人吴季说,截至2014年,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增至139颗,载人航天技术位于世界前列。然而,在这139颗卫星中,用于前沿科学研究的屈指可数。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并要向航天强国转变,就不能没有空间科学卫星。
2011年1月,中科院首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启动,其中,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成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该专项计划发射量子科学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等5颗科学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就是其中之一。
科学优势资源汇聚一颗卫星
这并不是世界上第一颗暗物质卫星,但却因中国科学家的独到科学技术的配合,获得了极高的灵敏度。BGO量能器因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了全球最好的BGO晶体,而使性能大幅提升。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为卫星首创了“可滑动式的塑闪条”;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为卫星“量体裁衣”设计了轻便的卫星平台……“或许,它的升空并不能保证可以找到暗物质,但它所提供的高分辨率数据,将为全球科学家打开新的研究领域,甚至改变现有的物理标准模型。”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常进说,这就足以让中国走在暗物质研究的前沿。
未来科学卫星将密集发射
当天,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认为暗物质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们国家的空间科学探索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他介绍,继暗物质卫星发射成功后,明年还将发射量子通讯卫星、硬X射线望远镜卫星、实践十号卫星三颗科学卫星。中国科学家现在对太阳、火星、黑洞的探索也在酝酿或已在实施中。
“每一项非重复性的空间科学任务,都会在特殊轨道设计、探测器姿态稳定度、平台与载荷一体化设计、遥感科学等方面不断对航天提出新的需求。”吴季说,空间科学的发展,还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文汇报甘肃酒泉12月17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