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邵明
核心观点
当我们行走在现时的街道中,总希望能找到历史的影子。因此,保护活化身边既有的街道记忆,守住街廓的界面及其可识别性,是市民精神家园塑造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地域城市特色塑造的必由之路,是民族文化基因保护传承的基石,也是我国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首届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近日在上海举行。建筑遗产保护日益受到公众的认知与重视,这对于新型城镇化中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建筑遗产的保护实践在一些地方呈现贵族化、私有化、商业化的倾向,甚而远离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事实上,最接地气的城市文化遗产是街道遗产:它植根于街区生活,滋养着单个的建筑遗产,蕴含了丰富的多样的集体记忆、邻里情感与社会纽带,是城镇特色的重要载体,也是城镇改造开发与文化资源保护协同发展的关键要素。
街道遗产是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条弄堂、一条马路、一条街道是一个城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街道遗产通常与城镇格局的形成、历史事件、文化活动、名人聚居等集体记忆关联,具有独特的公共性、多样性与复杂性,涉及街区民众、地方政府、市场、民间组织、企业等不同利益相关个体与群体。这种街道的记忆通常是基于市民的日常生活认知与体验,与感知到的特定的街道空间形态、沿街建筑、街道场地及其家具要素粘连在一起。不言而喻,街道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基因之一。
但是,在整个城镇现代化进程中,街道的历史文化记忆通常被我们忽略,甚至成为城市文化保护规划、城市更新设计与地块开发建设的盲点。
以往我们对于既有街道保护改造,侧重在重要的风貌街区的保护,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模式:第一,对于特色风貌街、传统历史街道(历史地段)等采取保护模式,但是开发、发展受到严格控制;第二,对于已经不存在的历史街道根据记忆进行再现重建,造假“古董街”;第三,对于不在风貌保护区、历史街区保护名录中的既有街道,往往采取铲倒重新开发的模式,甚至连道路用地也转变为地块开发,或者象征性地留一点记忆符号、景观小品,难觅街道的记忆。
这涉及对街道遗产进行有效的分级分类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在传承中让保护与发展有机共生”是当前街道遗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传承可识别性是保护利用街道遗产的关键
街道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第一,街道记忆的可识别性是否保持,第二,街道的环境品质是否提高了,第三,街道的活力是否增强了。其中第一点是传承的关键,也是基础。“可识别性”一词由美国城市学家凯文林奇较早引入到城市要素的认知中。不妨以家族人脸为例进行解释:子女的脸往往与父母的脸有相似之处,而且这些相似之处容易让人辨别。这些特征通常是由特定的遗产基因所控制的。这就是一个家族人脸的可识别性。如果将城市看成一个生命体的话,那么街道轮廓就是“城市之脸”,而百千条可识别的街道构成了城市特色与品质。正是基于这些可识别的街道,街区居民彼此之间建立起家园归属感、邻里交往、社会纽带、情感共鸣;也正是基于这些可识别的街道,家族上下代之间有了思想沟通、情感对话与问祖寻根的线索。
街道可识别性的传承需要保护与发展协同推进。首先要保护留存街道特有的文化基因,包括地名、历史故事、特色商铺、交往场所、独特的街廓建筑、街道家具等,其次,融入现代技术、功能,赋予时代意义,对一些没有特质、消极的街道要素进行删除改造。由此可见,街道可识别的传承,不是传统的“穿衣戴帽”形式上的街道美化运动,而是街道与街坊由内而外的整合更新,从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多维度凸显街道既有个性特色,与时俱进地增强活力,促进街坊凝聚力。
“高大上”不是街道现代化改造的终极目标
尽管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将代表性的传统街道或者特色风貌街道列入保护范围或者保护对象,例如在上海中心城区已有144条道路与街巷自2007年起被列为风貌保护道路,其中64条为永不拓宽的风貌保护道路;但是这些风貌保护道路仅占上海城市道路总数的2%,大量不在保护名录的特色街道及其记忆均面临着被刷新的巨大挑战。因此,我们建议:
——重新认知街道遗产的价值与意义。要将街道遗产纳入城市文化记忆资源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为“城乡街道文化基因”建档建库,摸清地区“街道记忆”的家底。
——开发机构需要更新思维。既有街道与街坊的现代化改造不是非得通过拓宽来实现,“高大上”不是终极目标;对历史、文化、社会记忆可以活化利用,保护与开发可以并存。
——地方政府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让相关部门多规合一、信息共享、协作决策、共同推动街道记忆、品质与活力之提升。
——城市设计师要肩负起城市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保护的关注点需要从注重建筑单体与地块单元转向地块及其之间的整体保护活化,从单纯的美学导向转向社会、文化等多位价值取向;同时,从功能业态、建筑风格、空间形态、交通组织、环境色彩、材料与景观小品等方面给予开发指导。
每一个家族希望自己下一代的脸长得像自己,城市也一样。当我们行走在现时的街道中,总希望能找到历史的影子。因此,保护活化身边既有的街道记忆,守住街廓的界面及其可识别性,是市民精神家园塑造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地域城市特色塑造的必由之路,是民族文化基因保护传承的基石,也是我国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本文为国家重大社科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