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早上起,在朋友圈、微信群、QQ群、微博里,在众多纷繁复杂的天津火灾消息中,一个扎眼的英文词组不断的跳跃:
Burn Down原则「Bèn Dàn」
首先流传的是这么一张摆出“科普”姿势的图,以此批评消防部队的指挥员,不懂科学不够专业,也就是说,指责消防队员的伤亡是“野蛮盲目指挥”造成的,是自己违反规程造成的“人祸”。这是很严厉的指控。
后来随着不断地传播中转添油加醋,就把昨天最重要的事情也给牵连了进去。
笔者看到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版本是这样的:
“化学品爆炸国际通用的是Burn Down原则,就是划出隔离带,人员撤离,里面烧完炸完了再进去处理。谁想出这么冷血的标题“唯有英雄逆火而行”,逆你大爷!近千度的炼狱,消防战士以血肉之躯赴死?我真的有些不明白,为什么会让这么多年轻的生命白白地牺牲?他们需要的不是死后大家给他们点蜡烛唱颂歌,他们需要的是好好活着!”
这个标题,是负责“李菊福评测”的一位年轻同事取的,他是天津人。我想,没有人会比自己的亲人遇到灾难更伤心,更创痛。
好了,现在来说说,我所理解的“Burn Down原则”。
在谷歌上,不会查到任何关于所谓“burn down 原则”的真正资料,不仅没有任何关于这东西的中英文学术文章,更没有专业文献;甚至连英文网页中都没有出现过 burn down 用于表达了这种灭火原则的用法。
在英语世界里,Burn down仅仅只是单纯的、并不固定且不太常用地表达“燃尽”的意思。这个意思常用得多的表达是burn out啊。
无论是把Burn down 与Principle(原则)、Policy(政策)、Rule(规则)、Chemical(化学)、Fire control(消防)、Fire fighting(灭火)等等关键词分别搜索,都找不到能和这个“灭火原则”能拉上边的英文信息。
网络上所有能查到这个所谓原则的内容均在2015年8月13日后出现,而且只有中文。
有个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一个技巧,谷歌搜索有一个时间定制功能,可以搜索指定时间段内的网页。这是一个鉴定新出谣言的超级大杀器。
果然,把时间选在8月13日之前,所有的中文传言都消失了。英文结果更加纯粹——没这回事!
肯定有人会说,搜索冷门学术嘛,谷歌不专业。
好,我们来消防这个行业最专业的——美国消防协会(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NFPA)看看。
在NFPA有着大量专业资料信息的官网搜索,同样没有这个原则。
而且,现在不是国门初开只能靠几本杂志认识世界的年代。几百万人中国人在海外生活,当警察当雇佣兵的都多得是,更何况消防员?
就有人向在西方当消防员的儿时伙伴专门求证,西方发达国家的华裔消防员也是没有听说过这种原则……
说有易,说无难。我们来谈谈实例。
国际上究竟有没有应用“Burn Down原则”来处理的化工厂火灾事故?
还真有。
1988年5月4日,美国内华达州的太平洋工程和生产公司(PEPCON)工厂爆炸。这个工厂距离拉斯维加斯16公里,是专门生产美国各种固体火箭助推器中的氧化剂——高氯酸铵的两家工厂之一(其实另外一家Kerr-McGee厂也就在2.4公里之外)。
由于1986年1月的“挑战者”号灾难,美国暂停了航天飞机的发射活动,航天飞机所用的两枚世界上最强大的固体火箭一时没了用场。但是已签约的政府订单不便更改,经过协商,PEPCON厂继续生产并为政府暂存这些高氯酸铵,以待航天发射恢复。这样两年下来,在PEPCON厂仓库塑料桶里储存的高氯酸铵达到了4500吨。
根据调查报告,当天中午其中一个桶起火(起因可能是天然气管道泄漏),其他的储存桶和充当仓库墙的玻璃纤维壁板依次开始燃烧,随后在大风的助力下,由于各仓库的间距较小,其他仓库也依次被引燃。10分钟后,该厂员工开始四散乘车逃离。同时发生了第一次小爆炸,当量约几十公斤。随后是3分钟内接连几次越来越大的爆炸,一个又一个白色和橙色的大火球。
此时,距该厂仅2.4公里外最近的消防队队长率部驾驶消防车赶到,途中已经看到第五次“小”爆炸一个直径30米的“小”火球。
但消防队员们仍在驾着消防车冒火向工厂冲来。
当他们靠近工厂时,遭遇了第一次大爆炸,冲击波摧毁了消防车的车窗玻璃。(地震台网测得震级3.0,对比一下,天津第二次大爆炸的震级也只是2.9)
惊魂未定,刚停下来,前方驾驶损害更严重小车逃离的该厂工人迎面而来,告诉消防队长后续还有更大的爆炸,赶紧逃命吧!队长立刻命令全体掉头撤离!此时,紧邻PEPCON厂的一家棉花糖厂的员工也在逃离。
果不其然,紧接着,第二次更大的爆炸(震级3.5)几乎摧毁了正在逃离的消防车,受伤的消防队员们仍勉强把消防车直接开到了医院。
但由于撤离及时,虽然受伤372人,但仅有2人死亡——因打电话报火警求救而未能及时逃离的两名工厂总管,他们殉职在岗位上。
剧烈的爆炸总吨位当量估算折合1000吨TNT,把紧邻150米的棉花糖厂也彻底摧毁了。而冲击波甚至波及了16公里外的拉斯维加斯。
这可算是一次“Burn Down”,但消防队赶到时工厂已经处于连环大爆炸的失控阶段,直面的两次大爆炸几乎摧毁消防车(第一次就和塘沽最大的第二次相当),之后的爆炸和熊熊烈火也远远超出人类的灭火能力,只能静候“Burn Down”夷为平地。
而且,该工厂所在地区当时总体上仍是内华达荒漠一片荒凉的空旷山谷,除了几家相隔2公里以上的工厂、采石场,最近的居民住宅在3.2公里之外。任其燃烧并不会有大火蔓延的危险。
但,“Burn Down”是否是“国际通用”的原则呢。
我再来多讲几个美国化工厂大火灾的故事。
1956年7月29日一大早,美国德克萨斯的麦基炼油厂起火,五十万加仑的戊烷和正己烷存储球罐蒸气泄露,并被明火点燃,火焰并向球罐方向引去。两支从附近赶来的志愿消防队员奋力灭火,但仍在起火后一个小时,球罐破裂爆炸。
16名消防人员当场牺牲,3人最终死于烧伤不治。19名消防员的名字被刻在德克萨斯议会大厦。另有32名消防队员和观察者受伤。
有没有等“Burn Down”?
没有。
1975年8月17日也是一大早,墨西哥湾石油公司在费城的炼油厂起火,起火原因与上例类同。接到火警,费城消防局的消防车5分钟就到了庞大复杂的炼油厂。消防队员利用水枪冷却油罐和管道,并用于泡沫努力直接扑灭大火。
消防队员与工厂员工们冒死奋战了一昼夜,终于控制了火势,其中两批(5名和3名)消防队员由于站在积聚了泡沫-水-石油的混合物的地面全力扑火,突然因火势变向,众目睽睽之下陷入火海,尽管周边战友一头扎进燃烧的液体营救,但仍为时已晚。6名队员当场牺牲,2名严重烧伤的队员终告不治。一共牺牲8人,负伤14人。
有没有等“Burn Down”?
没有。
肯定还会有人说这些案例太老,是上个世纪过时落后的灭火原则。那么,我们再来看几个21世纪的知名案例。
2005年3月23日,BP的德克萨斯城炼油厂碳氢化合物蒸汽云爆炸,大批消防车出动及时灭火;10月6日,台塑在德克萨斯州的工厂丙烯爆炸,大火燃烧了5天,灭火的努力也持续了5天。
有没有等“Burn Down”?
没有。近千度的炼狱,美帝消防队员都在以血肉之躯赴死?
2002年4月,英国北希尔兹的Distillex化工厂(回收处理卤代烃溶剂等化学废料)存储区化学品起火,当地警方立即疏散周边800米范围的500名居民,调动25辆消防车、300名消防员在5个小时内将大火控制住。
有没有等“Burn Down”?
没有。近千度的炼狱,大不列颠消防队员以血肉之躯赴死?
2009年10月,波多黎各的加勒比石油公司卡塔尼奥Catauo炼油厂起火,在最初的11个储油罐爆炸之后,波多黎各不到一小时内召集了全国(全岛)的消防力量前来扑救。
有没有等“Burn Down”?
没有。近千度的炼狱,波多黎各消防队员以血肉之躯赴死?
那么,还凭什么说“Burn Down”是国际通用原则?凭什么说烧完炸完了再进去处理?你们什么时候突然就成了民科灭火专家?
实际上,根据笔者经验判断,这个“Burn Down”极有可能又是一枚“钓鱼党”们放出的鱼饵,用中文「Bèn Dàn」的谐音来钓鱼。
(所以才特地不用标准的英文表述burn out)
不过果不其然,“钓鱼党”自以为是炮制的鱼饵又一次在众声喧哗万众狂欢中传得变了味,最终还是成了在人群间蔓延开来的无端谣言。
(如果不知道何为“钓鱼党”请自行百度,顺便说下,我很反感这群人,无论是什么动机,造成的结果就是——造谣的动动嘴、辟谣的跑断腿)
我真的有些不明白,为什么会总有那么一些人兴奋地咬上了鱼饵?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大家围观嘲笑,他们需要的是少刷点手机好好多读点书!
写了那么多,最后请允许我来定义一个新的Chinglish(中式英语)单词:
Burndowner,指盲目崇信网络流言的人,尤其是指盲信那些中文制造的、伪装来自于西方的“优良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德国百年油纸维修包、Burn Down国际灭火原则等),但实为谣言的人。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唐驳虎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