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李斌。 本报特派记者 叶辰亮摄
■中国人既不懒也不笨,现在我们唯一缺那么点精神,就是当年“两弹一星”功勋们的那么一种艰苦执着的精神
■“中国制造2025”为每个人搭建了一个增长才干的平台,鼓励大家踏实学技能、踏实搞创新,这更需要相关职业教育体系更新到2.0版本
“我很怀念我年轻时车间里那种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没补贴也照样加班,遇上棘手的难题,大家一起研究到深夜,然后把瓦楞纸板箱拆开铺在地上席地而睡……”采访刚开始,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李斌就这样感慨,“如今,这样的场景已经很少见了。”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制造2025”是个热词——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将是一场硬战。”李斌说,政府摸准了制造业的“命门”,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了具体目标,“中国人既不懒也不笨,现在我们唯一缺那么点精神,就是当年‘两弹一星’功勋们的那么一种艰苦执着的精神。”
关键环节不能“差一口气”
前不久,有关国民争相赴境外采购的文章热转网络。技术工作出身的李斌说:“在一些日用电器方面竞争不过别人,技术含量不高,往往就输在了细节上。”
小到日用电器,大到机械设备,在一些关键环节上总是“差一口气”,李斌说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他举了自己企业的产品——液压泵。液压泵最关键是不能漏油。尽管从事该产品生产数十年,但液压泵的轴承、密封圈、铸件等部件,到目前为止还是以进口为主。李斌说,国内也有此类供货厂家,但就逊在产品的使用年限、密闭性能等细小环节上,“或者说,国内货比较‘偏科’,往往这方面性能不错,另一方面就存在明显短板,综合素质比不上人家。”
李斌分析说,造成关键环节“差一口气”的原因,一方面原始工艺、结构不如别人,更重要的是,创新力不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这也就是总书记所讲的制造业“被人卡脖子”的真正原因。这背后,则是从业人员的技能与态度“差一口气”。
靠金钱刺激创新不能长远
之所以“差一口气”,还是缺了点精神。
李斌说,从工人到科学家,都少了老一辈那种艰苦执着的“两弹一星”精神,“那个年代条件艰苦,在被封锁的国际大环境下,我们咬紧牙关搞出了‘两弹一星’,一直受益至今。现在,这样的精神少了。”
李斌说,只要肯下功夫,我们在各领域都出过高精尖的东西。制造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是靠科技创新,说到底就是靠创新的人。但是,为鼓励科技创新而重奖技术人员并非长久之计。金钱的刺激只是一时,创新要有长久动力,还是要有精神支撑,“就是总书记提到的:人民要有信仰。但现在不少科研人员,搞创新要么是为了出成果、上市,最后是为了口袋里的钱;要么是为了评职称、当领导。很少有人把这当做一项事业来做。”
“我在生产一线待了30多年,但现在的年轻人肯定熬不住。”李斌感慨,年轻人考不上大学,读技校是最末选择;进了一线,一边干着一边想着跳槽、坐办公室,“那个时候,一线技术人员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原来不会做的,现在会做了;现在的标准则是谁钱拿得多了。这种状态怎会做得好?创新更何从谈起?”
营造“技能为尊”的生态环境
曾赴海外考察的李斌发现,在北欧一些国家,制造业技术人员普遍有30年左右工龄,基本每人都有一门绝活——都是靠实打实的年份磨砺出来的。
为此,他再提数年来常提的老话题:制造强国离不开一支职业化的技术工人队伍,“‘中国制造2025’为每个人搭建了一个增长才干的平台,鼓励大家踏实学技能、踏实搞创新,这更需要相关职业教育体系更新到2.0版本。”李斌建议,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新思路,要将现代制造与信息化充分结合起来,从学生抓起;社会上也要营造“技能为尊”的良好生态环境。
以自己所在企业为例,李斌介绍,近两年不少企业成立了市级技术中心和创新工作室,鼓励一线员工和技术人员合作创新项目,尊重来自一线的声音。在这样的机制下,一项名为“球冠定位孔的同轴度测量装置”创新项目已入选上海市职工合理化项目评选。
■文汇报特派记者 顾一琼(文汇报北京3月14日专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