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以及深化改革、打造开放型经济等举措。分析人士指出,对于正处于深度调整中、复苏动力不足的世界经济来说,这算得上中国派发的羊年“红包”。不过,能否抢到“红包”、搭上“便车”,还要考验决策者的眼光和智慧。
中国需求 世界机遇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已悄然改变。过去,中国是“世界工厂”,从事初级产品加工出口;而今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消费层次的提高,中国不再是单纯的生产基地,更是13亿人口的消费大市场。
在专家看来,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机遇。美国金瑞基金常务董事埃亨指出,尽管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速目标放缓到7%左右,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仍是非常高的。中国经济转型中释放出的巨大消费力也给许多国家的经济带来拉动效应。
他说,中国经济升级带来了更多投资新机会。中国经济的消费领域,特别是电子商务领域的消费增长势头强劲,医疗健康领域将是投资热土。
美国汤普金斯国际咨询公司副总裁扎库尔说,中国政府的“十二五”规划非常清楚地指出,未来的经济发展依靠内需驱动,GDP的增长依靠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目前有七八亿人拥有可支配储蓄,中国消费者正在改变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进程。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出境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海外支出达到创纪录的1648亿美元。悉尼大学商学院教授汉斯·亨德里希克指出,中国的经济转型为贸易伙伴带来红利,帮助许多国家人民提高了生活水平。
中国资本 互利共赢
政府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96亿美元,居世界首位;对外直接投资1029亿美元,与利用外资并驾齐驱。这意味着,今后中国在吸引外来投资的同时,也将积极地进行对外投资,利用资本输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日本大学名誉教授加藤义喜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不仅有利于减少大量商品出口造成的贸易摩擦,还能够增加投资对象国的工作岗位,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使投资对象国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过去一年来,中国政府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以政府资本撬动民间资本,搭建起中国由周边国家扩及世界的资本输出平台,在国际舞台上彰显负责任大国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将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中国企业也尝到了走出去的甜头。2014年万达集团进行了5个海外投资项目,中国的联想和吉利公司也是通过国际并购迅速缩短了中外企业差距,并提高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非价格竞争力。可以预见,2015年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里程碑之年。
企业创新 复苏活力
改革创新是中国化解经济下行风险、应对产能过剩、中小企业融资难等多重矛盾的密钥,更是发掘面向未来的新增长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创新阶段将扩大先进技术和尖端设备进口,这有利于相关国家的经济复苏。
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埃亨表示,中国政府更加注重创新,这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里向上发展。
过去十多年,中国企业创新成绩斐然。2012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占全球份额由2002年的8%上升至24%。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上榜企业首次达到100家,而2002年仅有11家。
中国企业创新模式已引起外界关注。3月初,福布斯发布2015全球富豪榜,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重返中国内地首富地位。在王健林看来,万达成功的核心就是不断创新、不墨守原有模式。万达2012年在美国收购全球第二大电影院AMC,输出国内财务管理模式,在线监控店面成本,很快实现盈利并上市。这一创新模式已成为海外名校商业管理教授关注的案例。
前任首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则是互联网业的创新代表。10多年前,阿里巴巴还只是一个公寓里的“小作坊”,如今已成为年交易额超过亚马逊和ebay之和的全球最大电商公司,并创造美国历史上融资规模最大一次IPO,使跨境电子商务走向世界。这也是创新带来的奇迹。相信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互联网行业会有更多“创客”涌现。
制造业是中国优势产业。政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继中国高铁、核电走出国门之后,一些老工业基地也行动起来。沈阳就积极利用原有优势进行创新,通过涉足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制造推动产业升级。这些代表中国技术实力的高端制造输出,既催生了经济新增长点,同时又惠及当地民生。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