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才上将
推开北京羊管胡同93号的大门,是一个很大的院子,三面是很旧的平房,走进一个房间,一尊雕像跃入眼帘:一身戎装,消瘦而刚毅。朱筱秋介绍说,这是她的父亲朱良才。
战争中的灵机一动
朱良才是湖南省汝城县人,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4月,跟随朱德领导的部队奔赴井冈山。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师,部队合编为红四军。
不久,28岁的朱良才被毛泽东和朱德发现有文化,就调他到红四军军部任文读参谋,实际上就是秘书。按照分工,朱良才负责朱德下达的具体工作任务。朱良才参加湘南起义前,搞过农民运动,坐过国民党监狱,积累了革命实践经验。朱良才到红四军军部任文读参谋后,不惧艰苦,完成任务坚决,很快得到朱德、毛泽东的信任。
▲朱良才与妻子李开芬
1928年7月,湖南省委受“左”倾盲动主义影响,命令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前往湖南。毛泽东率领红军走后,湘赣两省的敌人乘红军主力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会剿”。8月30日上午,湘敌第8军1师在赣敌一部的策应下,向井冈山黄洋界阵地发起进攻。第1连党代表朱良才和连长王良率领全连72人守卫黄洋界的左边,这是敌人的主攻方向。战前,朱良才想到红军装备差,人员少,提前带领战士们在敌人的必经之路挖陷阱、插竹签、堆檑木、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工事,严阵以待。
敌人展开进攻后,由于受地形限制,虽然有一个师的兵力,但用在火线上的最多只能1个营左右。朱良才和连长王良将一个排布置在最前沿,另外两个排隐蔽在侧后,等待时机打击敌人。战斗持续到第二天,敌人重新组织进攻,来势凶猛,朱良才灵机一动,命令战士们把刚修好的一门迫击炮抬来,把仅有的3发炮弹也抱来,向敌人发射。没想到,前两发炮弹都是哑弹。第3发则发射成功,正落在敌人指挥阵地上。敌人听到炮声,以为红军主力回到井冈山,不敢再战,趁着傍晚云雾弥漫逃之夭夭。这次战斗共打死打伤敌军200余人。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地保卫了井冈山战略基地,为红四军主力返回恢复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9月5日,毛泽东在江西遂川县大汾镇听了红31团团长朱云卿汇报井冈山战况,大喜,当晚,欣然命笔写出《西江月·井冈山》。9月上旬,毛泽东率部将在湖南失败的红四军大队迎回井冈山。朱良才和战士们欣喜地见到了毛泽东、朱德等首长。
《朱德的扁担》入课本
朱良才的戎马生涯中,经历了解放军历史上的很多大事:古田会议、长征、随西路军浴血河西走廊、在晋察冀坚持抗战。特别是他与战友们在河西走廊血战时,部队打散、打光。他化装成乞丐“千里寻党”讨饭一个多月,找到红军的“援西军”,成为红军中的一个奇迹。后来,朱良才被送回延安,毛泽东听了情况汇报,称赞朱良才:军之良才。
▲1937年,朱良才(左)与贺子珍(右)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
1956年7月,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决定发起“中国人民解放军30年征文”,当时,朱良才正患病住院,他看到这个征文启示,立即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井冈山的艰难岁月历历在目。有一件事深深印在朱良才脑海里。井冈山根据地由于敌军的封锁,军民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红四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同志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又心疼他。四十开外的人了,每天处理军务,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成了一根扁担。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的扁担”几个大字。
这件事给朱良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写出《朱德的扁担》一文。他的稿件史料翔实,文字朴实,叙述生动,入选《星火燎原》,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并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开国上将中第一位辞职的将军
1955年8月,朱良才被任命为北京军区政委。9月27日,他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在战争过程中,朱良才曾多次负伤,经常经过简单包扎之后就上战场,有两次重伤未愈就着急出院,继续战斗了。由于长期积劳成疾,朱良才的身体十分虚弱。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工作过程中常常头痛。直到1958年,他实在是疼得坚持不下去了,便向军委递上“辞职信”。大家都劝他别走,位子给他留着,等病治好了继续干。朱良才婉言拒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老同志早点退下来,把位子让给年轻人,对革命事业有好处。
后来,组织上也不好强留,便同意了他离职,而他也成为开国上将中第一位辞职的将军。
邻居口中“很好的老头”
朱良才的女儿、女婿在北京军区空军工作。有一年,单位分配住房,朱良才知道了,给他们单位打电话,告诉他们“现在部队住房紧张,就不要给他们分房了,先分给其他同志”。至今,他的女儿女婿也没有合适的住房。
▲1954年,朱良才上将和夫人李开芬在家中
退休后的朱良才有很强的平民意识,他住东直门时,外面是小胡同,有些老人在路边下棋。每当他乘车回来,为了不让观棋的群众站起让路,都让司机将苏联“吉姆”车停在远处,自己走回小院。等晚上棋局散了,再将车开过来。他对人民群众的尊重,让邻居们感动,都把他当作“很好的老头”。
有一年春节前,军委办公厅开老同志座谈会,朱良才的车到了门前的小街,突然熄火。这时,后面的一辆轿车里下来总参谋长杨得志,他走上前问道:“怎么回事啊?”当看清车里的人,他笑了:“老朱啊!怎么啦?”朱良才笑笑说:“稍等会儿。熄火了。”
杨得志看了看破旧的车,弯下腰对朱良才说:管理局来了几台新车,明天去换一台吧。朱良才笑笑,摆摆手。
1989年,朱良才病故。按照他生前的遗愿,他的骨灰埋葬在井冈山。
(本文作者系原北京军区政治部作家,石景山区作协主席)
作者:李金明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朱自奋
来源:《作家文摘》2021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