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时任国家科学顾问、美国传奇科学家和工程师范内瓦·布什应罗斯福总统要求撰写的关于科学发展的专题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Science:endless frontier)发表。这份报告创建了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吹响了美国向无尽的科学前沿不断进发的时代号角;这份报告的伟大思想和建议创造了互联网、个人计算机和现代信息科技时代;这份报告的伟大思想和建议创造了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和基因工程等无数划时代的人类科技奇迹。这份报告改变了美国和人类科技与产业的历史。
2020年9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访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时发表演讲时重点提到了这份报告,并引用这本书里关于基础科学的理念介绍,来呼吁大家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科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2021年5月,中信出版社推出了这本改变美国历史的图书简体中文版。
范内瓦·布什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31年他发明了早期的模拟计算机。他不是一般的学院派教授,而是纵横学术、产业和政府多个领域。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院长,是著名电子军工企业雷神的主要创始人、二战期间美国军事科学管理部门的首脑人物。他毕生拥有49项发明专利。他还是一位具有奇理斯玛效应、果断干练的科技工作管理者。
罗斯福在给布什的信里写了四个希望布什去研究的问题,一是战时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如何在战后进行传播和民用;二是如何推进科学与疾病的斗争,通过科学的发展提升健康水平;三是政府应该如何促进公共和私人组织的研究活动;四是如何发展和发现青年科学人才。
《科学:无尽的前沿》
[美]范内瓦·布什 拉什·D.霍尔特著
崔传刚译
中信出版社出版
布什在《科学:无尽的前沿》里,共分两部分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并做了进一步补充。第一是科学发展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第二是如何才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首先,布什论述了科学带来的巨大作用,明确提出科学进步会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平,使得疾病得以预防或治疗,促进有限资源的保护,并为抵御侵略提供更多保障。为了未来的国民健康、生活水平、就业机会和国家安全,需要促进科学发展,用布什的话来说,就是“科学进步是一种必需”。
其次,布什着重提出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给予科研工作者以高度的研究自由,同时分析了政府研究机构、工业研究机构对于基础科学研究来说的不利因素,提出政府资助的独立的、自由的科学研究机构(主要是大专院校、研究所),才是更能发挥科学家潜力的组织形式。呼吁政府成立科学研究基金会,统筹拨款和资助事宜,并给出了如何运作基金会的方式和五项基本原则。
这篇报告出炉后,在美国国内产生了巨大的争议和讨论,但最终政府采纳了布什的建议,以此报告为蓝本规划了美国战后的整体科技政策。美国能够摆脱对于欧洲基础科学和科研人才的依赖,成为领跑全球的科技强国,和这篇报告有着很强的因果关系。正如前美国科学促进会CEO霍尔特在导读中所言,这是“美国科学政策的开山之作”,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策文件之一”,因此而形成的政策推动了“后续几十年惊人的科学进步”。尽管政府对科学的资助虽然仍没有达到报告所希望的力度,但“已经永久地改变了科学的格局”。
总的来说,《科学:无尽的前沿》是了解美国科学政策以及其科学发展根本驱动力的一本重要作品。如果想要了解美国科学政策的来由,基本思想,其发展路径以及未来走向,这是一本绕不开的书。
从上到下,科学的发展突破已经成为重大课题,我们当下的国际竞争已经发展成为科学的全面竞争。透过《科学:无尽的前沿》看懂美国科技政策的由来、科学发展的路径以及其未来走向,进一步了解美国科学之所以能够大发展的原因,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相关阅读:
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
任正非 华为创始人
习近平主席在与科学家座谈时讲了基础教育、基础研究、基础理论、基础工业,也讲了科学家的好奇心驱动。国家不仅要重视科学理论、工程技术的研究,也要重视一些不以应用为目的的纯研究,不然我们怎么能向上捅破天呢?我们这么大的经济总量,允许一部分人是“梵高”应该是可以的。在科学史上, 有一种生存了8000万年的蛭虫,多少科学家研究了数十年, 有些科学家因找不到雄性蛭虫而大光其火,实际上他们已经走到诺贝尔奖的边上了,最后由比利时科学家发现它是单性繁殖。两性繁殖,两条基因链的结合会产生突变,会产生优秀的一代。当然,不健康的就流产了,自然淘汰。那么单亲繁殖的基因链若有病变、有问题,遗传下去不就灭绝了吗?她发现蛭虫的基因链会断裂,又会重新整合,也会发生突变,这不就是优选吗?所以它们经历8000万年,经历多少灾难,还存活下来了。
我国的经济总量这么大,这么大的一棵树,根不强是不行的, 根扎不深,树是不稳的,万一刮台风呢?我们拧开水龙头就出水的短、平、快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基础工业还不强,小小一滴胶就制约一个国家的故事,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是分子工程,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而这几千种胶、研磨剂、特种气体……都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我国现在还基本生产不了。很多种技术一年的需求量只有几千万美元、几百万美元甚至更少,试看泡沫经济下有几个公司肯干这种事?但缺一种就会卡了一个国家的脖子。
过河需要船和桥,我们有了很好的科学目标,过河的船夫就是人才。人才来自教育,因此,国家的发展根本在教育。我们振兴中华,不是靠口号,而是要靠“船”和“桥”。科教兴国、技术创新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我国每年有七八百万大学毕业生,加上中专生大约有1000万,聪明人很多,如果允许差别化的教育,就是姹紫嫣红。一二一,齐步走,同质化就缺少活力,就不易产生天才。我们孩子的好奇心正被我们的教育与妈妈磨灭,试问还有几个把打屁虫放在嘴里的达尔文式的孩子产生,没有对自然的观察,没有好奇心,何来科学家,何来门捷列夫。世界有一个乔布斯就改变了移动互联网。差异化就容易产生尖子,政策要支持少数人因材施教。同时,也要重视农村教育,现在有些种田能手、养猪状元,如果他们过去有机会受到系统教育,也许就能成为精英、天才。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大多来自农村,毛泽东、粟裕……我们今天的农村孩子中,怎么知道不会有明天的爱因斯坦呢?深圳很重视中小学教育,全国达到深圳的水平可能有一些困难,但如果国家每年给边远地区一些经费,让穷孩子每天能吃上二两肉,也许比修些大房子强。房子总会旧的,孩子总会成为博士的,而且他们会更忠于祖国。那么二三十年后, 我们的创新能力就大幅度增强,与美国的差距会适当缩小。没有创新是支撑不了我们这么大的经济总量持续发展的。
在科学、技术、工程领域,不同人才选择不同的方向,从而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多学科交叉突破会更有可能,横向融合创新才能产生颠覆性的成果。科学、技术、工程垂直打通才会形成能力,真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因此合作交流越来越重要。当然,大学还是应偏重科学理论,偏重发现,企业偏重技术、工程,偏重发明,结合起来,力量才会更强大。
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国家,特别是在吸引全球优秀人才上,有特别独到的优势。我们今天的科研状况很像二战前的美国,二战前50年时间,尽管美国产业已经领先全球,但在科研上充满功利主义,不重视基础研究、基础教育,大量依赖欧洲的灯塔照耀,利用欧洲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短平快的产业。二战即将结束时,罗斯福总统的科技顾问范内瓦· 布什在《科学:无尽的前沿》中提出要重视不以应用为目的的基础研究,面向长远,逐步摆脱了对欧洲基础科学研究的依赖,从此,美国基础科学研究远远领跑全球,形成若干重大突破。
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唐纳德·斯托克斯在《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中,强调美国不仅需要纯技术研究,即玻尔象限,也要纯应用开发的爱迪生象限,更强调应用驱动的基础科学研究。理论上遥遥领先,又与应用结合,这样既拓展了科学认知,又能创造价值。例如,北大张平文副校长说,据说波音777飞机的风洞吹风是使用全新的空气动力学软件模拟仿真的,使过去需要的80次风洞实验减少到现在的7次左右,那么说明美国已把空气动力学的旋涡都变成了经典力学方程。而我们不吹风还不敢造飞机。俄罗斯将核发动机小型化,形成了战略威慑;美国把核弹小型化、战术化、无污染化。和平需要实力相当才可获取,祥林嫂式的和平是不存在的。美国的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以此来反思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的系统性、科学性,学人之长,长自己之力。
现在美国主张中美科技脱钩,美国是因为开放才走到今天的, 封闭会重返落后。清华教授张钹讲,美国越讲脱钩,我们越要高举科学无国界,坚持开放和国际化。科学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东方科学、西方科学。论文都会公开发表,可以查询的,我们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踮起脚尖,才能摸到上帝的脚。我们要坚持向一切先进学习,封闭是不会成功的。华为今天遇到的困难,不是说依托全球化平台,在战略方向上压上重兵力求突破有什么错误,而是我们设计的先进芯片,国内的基础工业还造不出来,我们不可能又做产品,又去制造芯片。就如我们缺粮,不能自己种稻子一样。技术创新是可以依据理论,独立设计、发明出来的。就如汽车,都是四个轮子,车都不一样。理论是可以在网上看到的,是大江、大洋、大山阻隔不了的。
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中最主要的是宽容。领导经常会问,最新进展怎么样了,你们研究成果有什么价值,能创造多少GDP?科学家要么说不出话,要么只好说违心的话。当科学家过多关心应用、关心价值,他的锚就锚在地上了,怎么飞得高?科学的道路是漫长的、孤寂的,多少代人孜孜不倦地努力,才发现一点点真理。只有戏剧作家才会写出科学家既会弹钢琴又会魔术般出成果的桥段。科学家要耐得住寂寞与无奈。就如华为5G Massive MIMO,起初没有人认同,搞了8年终于成功上市,成为核心竞争力。又如2G与3G之间的算法打通,没有华为莫斯科研究所的小伙子安德烈默默无闻的几年钻研,没有宽容,就没有华为的无线成功。
我们如何追溯在这些过程中默默无闻贡献的人,包括中途离职的有功员工,给予鼓励,是我们人事工作应该改进的地方。过去几年由于评价不清楚、不准确,给人家打C了,可不可以通过追溯把他们重新评定为A、B+,他们本来就是A的。我们只有尊重历史,才会英雄辈出。只有承认科学的历史观,才会有科学的发展观。我们今天受到百年未闻的打压及“围剿”,20万员工的忘我奋斗,正在挽救公司。如果我们还有可能胜利的一天, 我们不要忘了千万奋斗的英雄,各级人事部门要做好记录。追溯英雄,是为了产生更多的英雄。英雄是平凡人,不要忘记他们。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的年轻人又如此活跃,我们的国家一定充满希望。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