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林育英)塑像
1935年11月,瓦窑堡的街头上,摇晃着一个黑瘦的卖货郎。卖货郎正值壮年,反穿一件陕北常见的光板羊皮袄,挑着一副担子,担子里面有小孩衣服、帽子之类的乡村日用品。
张闻天端详了一会儿卖货郎,突然大声说道:“远方的同志,你好!”
货郎一见张闻天,把担子一放:“洛甫同志!”上前紧紧地握着张闻天的手。
张闻天给新婚妻子刘英介绍说:“这是张浩同志,就是搞工人运动出名的林育英。”
张浩1933年初赴莫斯科,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和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参加了1935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派张浩回国,寻找“失联”一年多的中国共产党,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
为了防止暴露秘密,张浩独自一人回国,不能携带一字一纸。为此,他用半个月的时间,将共产国际七大的会议精神、《八一宣言》内容以及枯燥单调的密码本内容反复背诵,铭记于脑海。
刘英问:“你这一路怎么来的?”“有车坐车,没车走路。”张浩从莫斯科出发,一路走来,走了4个多月。他从外蒙古进入中国后,为应付盘查,装扮成卖货郎,挑着货担,沿途悄悄地打听红军消息。
在银川,他浓重的湖北口音引起守城官兵的怀疑,被扣留一个多月,由于没有真凭实据,再加上他很朴实勤快,天天替守城士兵干活,消除了官兵的疑虑,将他释放出来。
他来到陕北地界,顺着红军的布告,找到了瓦窑堡。
张浩是共产国际与中共失去联系后,第一位受共产国际派遣到达陕北的人。毛泽东闻讯,迅速从前线赶回瓦窑堡。
张浩向张闻天、毛泽东等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实行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指示。
共产国际的统一战线政策,与张闻天、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务实精神一拍即合。正处于危难之中的中国共产党马上调整政策与策略。正是由于统一战线这一政策,共产党人得以与从前的敌人握手言和,扩宽了生存环境。
共产国际的新政策一来, 敌人与朋友的标准改变了,一盘棋就走活了。为了统一战线,革命的不革命的甚至反革命的,只要有利于抗日,都被毛泽东礼遇。
他给张学良手下的57军军长董英斌写信,和彭德怀联名给杨虎城写信,给17路军总参议杜斌丞写信……给方方面面的人士写信,宣扬一致御寇。统一战线的实行,使得共产党与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的暗通款曲变得“合法”,红军因此没了后顾之忧。
1936年2月,毛泽东举主力出动,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师出有名。毛泽东提出东征,开始有不同意见,因为红军长征经过湘江、大渡河、金沙江、乌江等几条江河都是生死之战,现在好不容易有个落脚之地,又要离开根据地东渡黄河,不少将领心存顾虑。
彭德怀拥护毛主席的东征决定,提出东征之后须“绝对保证同陕北根据地的联系”。毛泽东不高兴地说:“你去绝对保证,我是不能绝对保证的。”他主意已定,不可动摇。准备东征的日子,正值春节,他在大雪纷飞的黄河边写了一首词《泌园春·雪》。
毛泽东率大军东渡黄河,两个多月里,席卷山西50余县,筹款40余万,补充新兵8000人,获得大批物资,极大地改善了红军的补给状况,提高了战斗力,还扩大了陕北根据地。东征回师陕北时,中共中央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政治上占了主动。令毛泽东痛心的是,东征中陕北根据地的创建人刘志丹牺牲了。
张浩不仅带来了共产国际关于实行统一战线的政策, 同时“统战”张国焘,为解决张国焘分裂问题立了大功。不能不说,“幸运之神”特别关照历经长征苦难,落脚陕北的共产党人。
当时,中共事实上存在着两个“中央”:一个是陕北的党中央,一个是张国焘的“党中央”。中共中央刚到陕北一个来月,共产国际派来的张浩“恰好”来到了陕北。
张浩来到陕北,加强了以张闻天、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合法性。张浩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处理党中央与张国焘的关系。张国焘“南下”受挫,更不敢与共产国际冲突,只能无奈地取消自己成立的“中央”,走上“北上”之路。
毛泽东对张浩这位中国革命的“贵人”重用有加。党中央任命张浩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央委员。
令人惋惜的是,天夺其年,张浩1942年3月因病去世。
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徐特立等中共领导人亲自抬棺,为他执绋安葬。
▲毛泽东(前)为张浩执绋抬棺
据说,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给自己的战友抬棺、下葬。
——摘自《美文》 2021年3期
作者:胡松涛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朱自奋
来源:《美文》2021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