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没的帝都——淮河访古行记》,潘大明著,中西书局出版
淮河夹在长江、黄河之间,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流域覆盖20万平方公里。历史上,淮河的沉浮与明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上海学者潘大明十多次行走淮河流域,深入凤阳、定远、明光、来安、蒙城、盱眙等地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和民间了解和体验,在广泛研读史料和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深挖、比较、分析、思考,最终写出了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湮没的帝都——淮河访古行纪》。
日前,该书出版座谈会在上海辞书出版社举行,来自上海出版界、各高校以及凤阳朱元璋研究会的二十余位教授、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认为该书对于促进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普及历史知识、总结明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具有积极意义。
▲《湮没的帝都:淮河访古行纪》内页
大明王朝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治国兴邦、开疆拓土有许多经验教训可总结。明中都城的兴废,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作者以淮河为框架,以朱元璋和他建设在淮河边的明中都城为支点,生动地讲述了淮河文化、它的变迁与朱元璋的关系,通过明中都城的兴废,折射出大明王朝的命运。
“淮河边的意外总是让人生出惊喜,如果有悲伤,也就让它过去……因为《湮没的帝都:淮河访古行纪》本身就是一个意外。”说起创作初衷,潘大明颇为感慨。潘大明具有学者、作家、媒体人等多重身份,初至淮河流域考察,是为筹备一部以明中都城为题材的历史文献片。后来,这个计划搁浅,但潘大明认为碰到这样的题材不该轻易放手,应该记录下来,写好这些时空交融、穿越反复的故事。
▲《湮没的帝都:淮河访古行纪》内页
“田野考古、实地考察、情感注入、学理分析,形成了这部书稿的鲜明特征。”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何建华认为,《湮没的帝都:淮河访古行纪》的写作跨越历史时空,可读性强,具有一定文化积淀。
“全书行文娓娓道来,令人不感到审美疲惫。”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海英认为,《湮没的帝都:淮河访古行纪》中提到的淮河文化既有楚文化的浪漫,又有中原文化的厚重,从文明和历史的角度给予读者新的思考方向。
“从地域角度来看,淮河文化是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之间的连接点,但关于淮河文化的研究一直以来相对边缘化。《湮没的帝都:淮河访古行纪》提供了关于淮河历史文化的重要补白与钩沉,有助于丰富读者与学界对长三角区域文化的认知。”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说。
此外,《湮没的帝都:淮河访古行纪》一书还随文附有作者自拍的157张照片和创作的34幅书画作品,图文并茂,相映成趣。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书法、绘画、艺术、摄影的造诣。
作者:万联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