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寒春
寒春,原名琼·辛顿,著名小说《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孙女,一位才貌双全的美国姑娘。她早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后进入芝加哥核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同华人核物理学家杨振宁同在一个研究小组工作,是美国当时为数不多的核物理女科学家之一,曾参与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即曼哈顿计划)。
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后,寒春成为了坚定的反战人士。其后不久,受胞兄韩丁和好友阳早熏陶,同时被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所吸引,她义无反顾地来到中国,同在这之前进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根据地推广西方现代畜牧业养殖计划的同乡阳早结婚,为新中国的奶牛养殖业及农业机械化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
1972年12月,阳早、寒春夫妇在其工作和居住的北京昌平郊区的简朴农舍里,对重返中国访问的海伦说:当年,正是在阅读了斯诺夫妇的《红星照耀中国》和《红色中国内幕》等著作后,才一举改变了他们的“整个生活和思想”的。寒春称:“你们抓住了新中国的精神,而我们则体验了这种精神。”
▲1949年,阳早(左)、寒春(中)和他们的翻译在陕西瓦窑堡
自1948年应宋庆龄创建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的邀请来到中国,之后又在地下党的护送下由上海进入刚解放的北平,及至1949年3月风尘仆仆赶赴延安窑洞与阳早会合的那一刻开始,寒春对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感情和立场,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在陕北条件十分艰苦落后的农村,她和阳早一待便是17年,并且在那里落地生根——生儿育女。到了1966年,新中国的领导人出于关怀、改善他们生活环境的目的,让他们去北京对外文委所属单位从事英文改稿工作。但他们到京工作没多久,便又选择住到北京郊区简陋的红砖平房小院,继续他们在陕北开始的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展奶牛养殖及相关机械的改良事业。他们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从早期的延安到三边,从陕北黄土高原到内蒙古草原,从西安草滩到北京郊区,即使是在1982年夫妇俩双双被任命为机械部顾问,二人始终保持和发扬着在延安工作时养成的艰苦朴素的作风。
1982年以后,这对享受副部级待遇的美国夫妇婉拒了有关部门为他们安排的位于北京城区北沙滩的四室一厅的房子,来到位于北京昌平小王庄的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试验站。在那里,他们一直生活、工作到终老。他们同中国职工一起,自力更生研制了一套从切割青贮、饲养牛群,到挤奶、贮奶、运输、清粪的成套机械。他们的住房就是试验站普通职工的砖瓦宿舍;他们的客厅同时也是办公室和餐厅,桌椅橱柜多是过去公家配发的旧家具;他们的工作台是自己用砖头垒的,上面铺了一张木质桌面;他们的绝大部分收入都花在了奶牛改良及制作相应机械上……部里专门为他们配置了一辆小轿车,但寒春在70岁以前总是骑着自行车进城或去部里办事,包括到人民大会堂出席会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他们配备的小汽车成了试验站的公用车。他们常说:“几十年来,我们吃了中国人那么多的粮食,为中国人干点事还不应该吗?”
▲寒春和杨振宁是同学
2003年12月25日,86岁的美籍专家、原机械工业部顾问阳早因病去世。在新华社发布的讣闻中,寒春执意要求加上一句“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她说,这是为了表明她和阳早的信仰,“我们在中国待了一辈子,不是为养牛来中国,而是为了信仰”。
2004年起,我国开始发放“绿卡”——外籍人士的永久居留证件。寒春成为第一个获得“中国绿卡”的外国人。
2010年6月8日,寒春也离开了人世,享年89岁,并且永久地留在了她为之奋斗了60余年的第二故乡——中国。她的骨灰安葬在了其晚年服务的京郊昌平小王庄试验站的一株冷杉树下,与安葬在相距不到两米的另一株冷杉树下的丈夫阳早,共同守护着这座奶牛场。之后,其后人将二人迁葬到陕北三边牧场,那里是60多年前,寒春、阳早夫妇为了追寻革命信仰奋斗过的地方。
1953年,美国一家名为《真相》的杂志刊登了配有丑化寒春人格形象漫画的文章,煞有介事地写到:毫无疑问,一位美国原子弹科学家逃跑到红色中国,将她自己完全出卖了……而当1964年中国成功爆破首颗原子弹之后,美国的一些媒体又毫无根据地认定是寒春从中发挥了作用,信誓旦旦地指证“出卖了美国的利益”的寒春,被中国政府安排在新疆的核武器研究所工作。其实,早在1952年,寒春就在亚洲太平洋和平会议上发言谴责大国核军备竞赛,呼吁人们不要忘记历史悲剧,倡导科学要为和平服务。寒春表示在从事什么工作的问题上,中国政府从不加干涉,完全尊重她的选择。
——摘编自《炎黄春秋》2021年第三期
作者:秋石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