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的传家宝“青钢宝剑”
在福建省宁德市蔡威事迹展陈馆的橱窗里,摆放着一把剑,剑柄上“青钢宝剑”四个字清晰可见。这把剑不仅承载着一段悲壮的历史,它还是解开一位“听风英雄”身世之谜的钥匙。蔡威,红四方面军无线电技侦工作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长征途中因病不幸逝世。由于无线电技侦工作和隐秘战线的特殊性,蔡威牺牲后,他的真实身份成了一道难以破译的密码。
“失踪”的蔡家少爷
1907年,福建闽东福宁府蔡家添了一个男丁,取名蔡泽鏛。蔡泽鏛打小就喜欢舞刀弄剑,尤其喜欢家里那把青钢宝剑,那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随身佩剑。太平天国后期,石达开折戟安顺场。那时,蔡泽鏛的曾伯祖在四川雅州知府任上,经手了此事,所以,石达开的佩剑便到了蔡泽鏛曾伯祖手里。从此,这把刻着“青钢宝剑”的利剑就成了蔡家的传家宝。
身处大变革时代,长大后的蔡泽鏛没有选择嗣承祖业,而是选择为天下劳苦大众谋解放。1926年,19岁的蔡泽鏛在上海求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被派回家乡开展党的工作,在一次外出活动时被捕入狱,经家人重金保释才得以出狱。家乡已不宜久留,蔡泽鏛告别父母和身怀六甲的妻子,再次返回上海。不久,妻子分娩,生下一个男孩。由于当时政治环境险恶,蔡泽鏛无法回家看望妻儿,只能托人给妻子带去书信,并给儿子取名“植生”。
当时上海正处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白色恐怖中,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为了秘密工作的需要,也为了家人的安全,蔡泽鏛改名蔡威,切断了和家乡的一切联系。
1931年上半年,蔡威在上海参加中央特科的无线电培训班,学习收发报技术和机务维修技术。他聪明好学,很快掌握了无线电技术,成了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同年10月,蔡威接到周恩来的指令,委派他和王子纲到鄂豫皖开展无线电通讯工作。
红四方面军第一部电台
经过20多天的艰难跋涉,蔡威和王子纲到达了鄂豫皖根据地的首府新集。之后,另一路无线电技术人员宋侃夫、徐以新也到达了新集。于是,他们开始了红四方面军电台的创建工作。因为徐以新不久就调离了,所以,电台工作主要由蔡威、宋侃夫、王子纲三人来做,他们被称为红四方面军“情报三杰”。
他们从历次战斗缴获的器材堆里翻出一些无线电器材,发现里边有一台锈迹斑斑的收报机,机器的面板已经碎了,零件也少了几个。蔡威把它擦洗干净,重新做了个面板,从材料堆里找了些零件配上,就成了一部完整的收报机。经调试,居然收到了国民党通讯社的电码。于是,他们开始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及时掌握了当时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国民党的动向等,为红四方面军制定作战方针和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但是,这台收报机只能收报不能发报,只是半部电台。不久后的黄安战役和商潢战役中,又缴获了两部残损的电台,经蔡威等技术人员加工、修理,终于组装成了一台既能收报又能发报的完整电台。再加上刚缴获的与电台相匹配的发电机和电瓶,一套完整的电台设备就齐备了,电台可以工作了。他们首先接收到了中共中央“红中社”的电文。接着,他们成功向党中央发出了黄安战役和商潢战役的捷报。就这样,红四方面军的第一部电台诞生了。
▲“听风英雄”蔡威
战友情深
1932年5月,马文波来到红四方面军总部电台。马文波会报务,也懂机务,他技术娴熟,工作努力,很快成为蔡威的得力助手,二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1936年春,红四方面军来到四川丹巴县的金川江畔。一天傍晚,蔡威和马文波沿江缓步而行。望着滔滔的金川江水,蔡威感慨地说:“丹巴以下就是大渡河了。”
“看到大渡河,就想起了兵败江边的石达开。”马文波说。
“是啊!你想不到吧,石达开随身佩戴的那把宝剑,现在还保存在我们蔡家呢。”蔡威说。
“噢?石达开的佩剑?”马文波有点儿好奇。
“是的,我见过,非常锋利,上面刻有‘青钢宝剑’四个字,的确是件稀世珍宝。从这件事上讲,我的祖先愧对农民起义军啊!”接着,蔡威向马文波讲述了一些家事,还谈到自己已有妻室,还有一个没见过面的儿子。
蔡威讲的关于石达开佩剑的事,让马文波感觉既新鲜又神奇,印象深刻。
军中“活菩萨”命殒荒原
红四方面军的电台在蔡威、宋侃夫、王子纲及马文波等一批技术人员努力下,由最初的简单通讯一步步发展到能破译敌人的密码电报,获取了大量敌情情报,为部队高层指挥战斗提供了有力的情报支持。随着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的发展,红四方面军总部电台扩大为总司令部二局,蔡威也由台长升为二局局长。
在西征路上、在川陕根据地、在长征途中,二局的同志们不光要跟着部队行军,还要随时架机工作,侦察敌情,为首长提供指挥部队的情报依据。因为有了二局的情报,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敌情,部队屡打胜仗。一次,一位师长好奇地问总政委陈昌浩,哪儿来的这么准确的情报?陈昌浩神秘一笑,说:“因为我的屋里有一位活菩萨呀!敌人进攻时,他就会告诉我敌人有多少人?在什么位置?何时进攻?当然就打胜仗啦!”这位师长问陈昌浩:“哪有活菩萨呀?我怎么没看到?”陈昌浩用手指着蔡威说:“就是他呀!”
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连续行军,高强度工作,过度疲劳,加上长期饥饿,蔡威病倒了。但他咬牙坚持,和大部队一起走出了草地。
因为没有药物,蔡威的病情越来越重。1936年9月,部队来到岷县的朱尔坪。已经20多天没进食的蔡威病情加重,最终停止了呼吸,生命定格在29岁。红军委托朱尔坪村的甲长李俊明帮着买了一口棺材,将蔡威的遗体安葬在朱尔坪村外的阿婆湾。
千里寻剑
1982年春节,即将从北京军区副司令岗位上退下来的徐深吉请老战友宋侃夫、王子纲聚会。徐深吉在战争年代曾是七十三师的一位副团长,蔡威的电台经常和七十三师一起行动,他们是生死之交的战友。而宋侃夫和王子纲则都是红四方面军电台的创始人,与蔡威同是红四方面军“情报三杰”。如今,宋侃夫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王子纲刚从国家邮电部部长的位子上离休。
交谈中,他们又谈到了老局长蔡威,勾起了对他的深切怀念,几人决定立即行动起来,寻找蔡威的家乡和亲人。他们又联系了已离休的总参三部政委陈福初、副部长马文波、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肖全夫等几位蔡威的老战友,开始了寻亲行动。
▲徐向前亲笔题词
但他们只知道蔡威是福建福宁府人,不知道具体是哪个县、哪个村。于是,先由徐深吉写了一篇纪念蔡威的文章,发表在《福建日报》上。接着,肖全夫又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发表在《战胜报》和《人民邮电报》上。
事情很快有了回音。福建福鼎(旧属福宁府管辖)的一位张姓老人提出认亲,说蔡威的情况符合他失踪的弟弟张白弟。
老将军们通过多种渠道对张白弟的情况进行了解和比对后,感觉虽然有些情况对不上,但有些情况还真有点儿相似。在差不多就要确定认亲时,马文波想起了当年在金川江畔蔡威局长对他讲的那番话。于是,他向张姓老人问起青钢宝剑的事。老人思索了一阵后,肯定地说“没有”。马文波感觉事情重大,不可草率,提醒大家进一步查证。
1984年,宋侃夫以中共中央整党工作联络员的身份,来到福建。工作之余,他继续查找蔡威的祖籍和亲人。在福建省委协助下,经反复查访,排除了张白弟。同时,与福建宁德党史办建立了联系。后经宁德地区党史办协助,和宁德蔡家接上了头。
其实宁德蔡家也一直在寻找战争年代失踪的蔡泽鏛。本来蔡泽鏛曾被定为烈士,但因蔡泽鏛下落不明,证据不足,后又被取消了烈士名分。蔡泽鏛的妻子临终前再三嘱咐儿子蔡作祥(植生),一定要找到父亲的下落。蔡作祥曾到上海、福州多次寻找,但因缺少线索而没能找到。因生活艰辛,蔡作祥积劳成疾,49岁时离世。病榻上,他把寻找父亲蔡泽鏛的担子交给了两个儿子蔡述道和蔡述波。
到北京和老将军们接头的是蔡泽鏛的孙子蔡述波。蔡述波说,父亲蔡作祥是从爷爷的一个战友口中得知爷爷改名蔡威了,但没有更多线索。关于青钢宝剑,蔡述波起先并不知情。回去后他向老人们查访,得知祖上曾有人做过官,而且确实有过一把石达开的佩剑,佩剑已在1956年上交政府了,可能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马文波立刻派两位同志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查看,但中国历史博物馆并没有此剑。他们又查访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均无此剑。但蔡威的老战友们没有放弃,他们决定派人到福建宁德去一趟,实地查访。马文波将军领受了这项任务。
1985年6月,马文波偕夫人和两名工作人员南下。他们先到上海蔡威读书的学校查访,但没有查到线索。之后,他们来到福建宁德。在当地政府部门协助下,他们找到了宝剑传承人、蔡泽鏛的堂侄蔡作柯老人。马文波还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情况,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宁德蔡家就是蔡威的家。
但是,青钢宝剑依然不明下落。随行的两位工作人员到福建省博物馆查访。馆长说交上来的文物堆满了仓库,尚未清理,近期会抓紧清查。马文波一行只好先行返京。不久,福建省博物馆终于找到了这把宝剑,蔡威的老战友们欣喜若狂。很快,由马文波执笔,宋侃夫、王子纲、肖全夫、陈福初、李永悌六位老战友联名写的调查报告放在了国家主席李先念和徐向前元帅的案头。
1985年9月12日,徐向前元帅批示:蔡威同志是一位优秀的红军干部,在破译工作方面是有独特建树的。他的遗属理应享受烈属待遇,请中办告福建阅办。
1985年9月14日,李先念主席办公室批示:先念同志说,他熟悉蔡威同志。蔡威和宋侃夫、王子纲等同志对四方面军无线电通信和技术侦察工作,做出过重要贡献。
1986年7月,徐向前元帅亲笔题词:无名英雄蔡威。
1998年5月,蔡威长孙蔡述道在宁德市党史和民政部门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了甘肃岷县朱尔坪。幸运的是,当年参加埋葬蔡威遗体的甲长李俊明老人还健在。大家在李俊明带领下来到阿婆湾,找到了埋葬蔡威的那片田地。经挖掘,一具遗骸显露出来。大家穆然肃立,向烈士致敬。一路辗转,蔡威烈士的遗骨终于回到了故乡宁德。
——摘编自《炎黄春秋》2021年第三期
作者:马玉萍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