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成为闻名遐迩的避暑胜地,除因北靠燕山、南临渤海、气候宜人、沙软潮平等优越自然条件外,还得益于毗邻京津要地。清光绪年间,北戴河正式辟为避暑区,至今已百余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古都北京焕发了青春,外国使节重新云集于此,中央领导也工作于此,他们都需要一个夏日消暑的好去处;与此同时,华北地区职工疗养问题也提上日程。这时,风光绮丽的北戴河便成为众目所归。
接送外宾用烧柴的木炭车
1951年3月,我正在外交部交际处(礼宾司前身)工作,接到组织通知,让我作为“外交部驻北戴河临时联络组”成员,赴北戴河工作一段时间。当时的“临时联络组”,由外交部交际处、北京国际俱乐部和卫生部派出的12人组成,负责外国使馆人员的接待,包括住宿、膳食、交通、医疗和娱乐等。
当时北戴河各方面的条件都十分简陋。从火车站到海滨只有一条途经原日本陆军医院的沙子路,路的两侧是流水沟。这公路,晴天还好走,如逢大雨,路面便冲出道道沟壑,挡住去路,护路工只好扬沙铺垫。火车站也没有电灯,月台上仅有几盏形单影只的煤油灯。
当时更没有豪华巴士,接送外宾用的全是木炭车,车后装有一个形似锅炉的炭气发生器。开车前,先在炉里装上一块块劈得整齐划一的木块,学徒工使劲地摇动鼓风机把木块烧着,然后锅顶冒出阵阵带着焦臭味的浓烟。
当时,为工作需要,外交部给我们拨了一辆美军吉普车。由于汽油匮乏,吉普车没敢从北京直接开过来,而是交铁路托运。车后座上还放了一个大汽油桶,装了半桶汽油,这是“外交部驻北戴河临时联络组”一个夏天的全部用油。
当时的电讯联络也是大问题。邮电局为照顾我们,给了一部手摇电话机,就靠这部老爷电话,我们同外交部保持联络。但打电话太费劲了,每打一次电话都得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有时喊破了嗓子,北京那边还是一句话也听不清。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安保工作
朝鲜战争爆发后,敌特四出活动,因北戴河毗邻通往东北的咽喉——山海关,属敏感地区,所以为了来此消暑的外交人员的安全,人民解放军便派出了一个排,驻守在中海滩。
北戴河有何安全问题?说起来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当时北戴河还有海盗上岸“拜访”,为此海滩崖边的制高点都挖了战壕,以备海上来敌时予以阻击。
白天,外交人员纷纷出来活动,海滩更是保卫重点。如解放军仅是站岗放哨,事情还相对简单,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有时很是难办。那时因为游人不多,海滩上没有更衣棚,许多外交官夫人便在光天化日之下更起衣来。保守一些的,顶多也仅是面朝大海,用大毛巾挡一挡。游完泳回到住所,都需冲洗,许多男女也常常不遮不掩,大开门户,泰然处之。战士们感到不好办,不看着吧,万一出事没有尽职;看着吧,“八项注意”里又有非礼莫视一条。排长来问我如何是好,我也没了主意,只好半开玩笑地答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较令人担忧的是夜间送客去车站。从海滨到车站有近一个小时的路程,出了海滨便几乎见不到一盏灯火,人烟更是稀少。倘若有人打黑枪,防不胜防。而且我们常常是孤车行路,前后没有照应。为此,每次夜行,车上都配警卫。持长枪的战士坐在车后,注视着后窗;持短枪的战士蹲在司机旁,凝视着前方。有一回,汽车中途熄火,战士们都冲下车来,端起枪,子弹上膛,四下警视,如临大敌。
——摘编自《纵横》2016年09期
作者:杨冠群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