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冰旧照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有430万人。共产党军队有120万人,兵力差距很大,但已不如抗战前那么悬殊了。当历史的脚步进入1 948年时,中国的形势又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年的3月下旬,毛泽东率领党中央机关东渡黄河,进入晋绥解放区。此时的毛泽东,把主要精力放在军事斗争上,日夜运筹东北战场、华北战场、华东战场、西北战场重要战役的相互配合问题。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数量逐渐接近蒋介石掌握的武装力量,而蒋管区也不断爆发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群众运动,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的军队,共产党军队的战斗实力强于国民党军队。毛泽东从上述这些情况综合分析,断定:蒋介石的统治快要走到尽头了。他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都已经有信心并且下决心从根本上打倒蒋介石。他们已经开始考虑建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的问题,自然也开始考虑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国都将建立在何处的问题。
当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主要领导从各方面情况综合考虑,设想把建立的人民政权的国都放在东北的哈尔滨。
>>东北已被牢牢控制
1948年的情况继续朝着有利于共产党的方向发展:国民党军队萎缩至365万,共产党军队扩充至280万。但国共双方兵力仍有一定的差距:国民党军队分成几个重兵集团,其中东北战场50万,中原战场70万,华北战场60万,西北战场30万。共产党的军队编成五大野战军,东北野战军70万,华东野战军36万,中原野战军20多万,华北野战军30万左右,西北野战军不到1 0万。从当时各地的国共军队力量对比来看,只有在东北,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大大超过国民党。再具体分析,在东北的北满,也就是在松花江以北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北安等为主要城市的地区,全由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占领。当时,中国广阔的南方仍然由国民党统治,蒋介石手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军事力量,毛泽东自然不可能考虑将新生人民政权的首都建立在南方某一城市。当时的中原地区战事正紧,共产党要从根本上打倒蒋介石,预计还要有一段时间。在中原仍然在打仗的情况下,毛泽东也不可能考虑将首都建立在中原地区某一城市。客观情况使毛泽东在那段时间里所考虑的首都的地点,只能位于已经被共产党所牢牢控制的东北。而当时在东北地区的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中,只有哈尔滨在共产党军队手中。
哈尔滨作为城市,在当时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一百年前,它还只是松花江畔的一个小渔村。18世纪末19世纪初,关内失地农民陆续进入此地进行开发建设,使之成为松花江沿岸较大的市镇。后来,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哈尔滨成了中东铁路的中转枢纽,大批关内汉族人和俄罗斯人涌入哈尔滨,加快了哈尔滨的开发速度,使它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就成为一座重工业、轻工业、加工业、商业等都十分发达的大城市。由于在哈尔滨有大批俄罗斯人居住,当地的建筑、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等都与莫斯科相近,因而,哈尔滨也有“东方的莫斯科”之称。
>>齐全的工业系统
“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被日本侵占长达1 年之久。1945年8月,苏联红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一举解放了哈尔滨。进驻哈尔滨的东北抗日联军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拥有一定军事实力,哈尔滨的地方治安、党政事务,都由抗日联军领导。此时的哈尔滨,既是全国光复最早的大城市,也是共产党最早掌握的大城市之一。后来,中共中央建立东北局,也将东北局机关设在哈尔滨,它又成为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的所在地,是我国东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领导人考虑将建立人民政权的国都放在哈尔滨的理由之一。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考虑把国都放在哈尔滨,还有其他重要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哈尔滨拥有较发达的重工业、轻工业、加工业,形成了齐全的工业系统,还有与发展工业相配套的其他行业。这些因素很快就能够转化为支撑军事工业的军工生产企业。当时共产党最迫切的需要,就是拥有军事工业,生产大批武器弹药,。以支持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即将展开的决战。哈尔滨无疑具有使共产党短时间即拥有较多军事工业的条件,而且,日本统治哈尔滨期间,已经建立了一些兵工厂,这兵工厂接收过来即可为共产党所利用。定都哈尔滨,无疑对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是有利的。
>>地理位置靠近苏联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哈尔滨的地理位置靠近苏联,而苏联是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定都哈尔滨便于获得苏联的支持和援助。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北满周边地区当时仍然有大量苏联驻军。1945年8月,苏联对日作战时,斯大林向中国东北地区派出了重兵。当时苏联派往中国东北的兵力为:十一个合成集团军、两个战役集群、一个坦克集团军、三个航空军集团和三个防空军集团、四个独立航空兵军,总兵力为157万7700人,有26137门火炮,5556辆坦克,3446架飞机,此外还拥有太平洋舰队和阿穆尔地区舰队。斯大林还把不少苏军优秀高级将领派往远东,其中有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两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英雄麦列茨科夫元帅,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指挥坦克兵成功地阻击并打败企图救援被围困德军的曼斯丁军团的马利诺夫斯基元帅。
日本投降后,苏联军队虽然后撤,但上述这些苏联军队的主力仍然布置在东北周边地区,特别是北满一带,实际上仍然在苏联军队的控制范围。大连、旅顺等战略要地仍然由苏联军队控制。上述苏军元帅和其他高级将领仍然长期在远东地区或者来往于莫斯科与远东地区。这就形成了苏联军队对已经在北满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支援,以及对蒋介石军队北进的威慑。
▲苏军部队走在哈尔滨街道上
蒋介石也知道当时东北地区苏联军事力量的存在,又有雅尔塔协定的约束,加上哈尔滨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力量雄厚,他是不敢对哈尔滨轻举妄动的。因此,可以确保哈尔滨的安全。
>>朝蒙人民革命武装力量的存在
当时,中共中央也考虑了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朝蒙人民革命武装力量的存在。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人民革命武装力量在1945年8月对日作战中发展起采,进占朝鲜北部。金日成当时将中国东北地区作为朝鲜人民革命力量的战略后方,沿鸭绿江一带也部署了兵力,在安东(今丹东)、牡丹江等城市也有部队后勤机关。金日成的部队当时虽然还不到三个师,但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加上有苏联武装力量的配合,国民党军队不敢对朝鲜人民革命武装力量轻举妄动,而朝鲜人民革命武装力量也决不允许国民党军队进占东北东部地区以威胁它的后方安全。当时,蒙古人民革命武装力量集结于东北西部地区,其中相当一部分与苏联军队混合编成,战斗力也相当强,特别是蒙古骑兵在人烟稀少的广大草原地区的机动性,是国民党军队所畏惧的。有朝蒙武装力量的存在,可以确保东北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北满地区东西两个方面的安全,加上1 945年8月攻占哈尔滨的苏联远东第一、第二集团军仍然集结在北满地区,这样,东北北部也是安全的。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曾经考虑将新生人民政权定都于哈尔滨,形象地比喻为“坐在沙发上”,背后、左右,都有依靠,可以保证安全。
1945年9月14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由刘少奇主持(毛泽东、周恩来当时在重庆)。会上,中央领导听取了代表中共中央前往东北接收的曾克林关于东北情况的汇报。当时,刘少奇就明确表示:“为了力争控制东北,中央准备派大批干部和主力部队向东北开进。”刘少奇在听汇报时,一边指着地图一边打着手势说:“东北是战略要地,进便于攻,退便于守,可以成为我们革命的重要战略地区。现在,人民斗争胜利了,国民党一定会抢占东北,我们的部队先进去了,就站住了脚,就可以控制东北……”朱德也说:“第一批进入东北的部队,责任更是重大。”在这次会议期间,朱德和伍修权与苏军代表作了正式谈话,并达成苏联军队帮助中国共产党争取东北、特别是全部占领北满地区的协议。可见,当时中共中央已经决定把哈尔滨作为党中央的立足点了。因此,在解放战争展开之际,中共中央决定将来定都哈尔滨,这是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最为稳妥的选择。
出于上述考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于1948年进入晋绥后,很快就批准哈尔滨为“特别市”。在此前后,中共中央派出大批高级领导干部进入东北,除高级干部外,另有两万多重要军事、政治干部也陆续进入东北地区,其中相当多的人进入黑龙江,特别是哈尔滨,一方面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另一方面准备将这里建为新生人民政权的国都,并且在这里宣布建立新中国。
——本文节选自《开国大事件》,完颜亮编著
作者:完颜亮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