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的文明》
作者:[加拿大]约翰·拉尔斯顿·索尔
译者:邵文实
南京大学出版社
法团主义曾作为法西斯主义的知识基础而臭名昭著,但它并未随着法西斯的溃败而灰飞烟灭。从文化领域,到政治领域,再到经济领域,索尔全方位勾勒了一种落入法团主义之手而不自知的文明——民主政体仅仅是其软装饰,合法性与专家或利益群体同在。基于此,作者呼吁我们须对意识形态保持警醒,并抵抗由市场、技术和官僚操控的思想入侵。本书为三辉图书策划的现代人小丛书之一,丛书致力于引导人们进行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燕京大学与中西关系》
作者:[美]菲利普·韦斯特
译者:程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燕京大学从创立到最后撤并的全部历史,作者的视角很独特,他不关注具体燕京大学的课程和日常教学情况,他关注的是燕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背景下,在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如何生存发展的大问题。“燕京大学早期的历史是对中西跨文化合作的一次见证,其后期历史则是有关东亚冷战问题的一项研究”。
《至暗时刻: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作者:[新西兰]安东尼·麦卡滕
译者:陈恒仕
上海译文出版社
《至暗时刻:力挽狂澜的丘吉尔》聚焦1940年5月7日挪威辩论至1940年6月4日敦刻尔克撤退完成这29天,描述温斯顿·丘吉尔在危机中展现的领袖品质,作者安东尼·麦卡滕更是把丘吉尔复原为一个不完美的但有血有肉的生动人物形象。
《中国纪行:从旧世界到新世界》
作者:[英]阿诺德·汤因比
译者:司佳
上海人民出版社
汤因比为什么会说“我的新世界便是中国”?从雄伟壮阔的长城到寓旧于新的山海关,从古都北京到新都南京,从大都市上海到巨变前夕的中国东北,本书展现了汤因比从欧洲“旧世界”前往中国“新世界”的“凿空”之旅,这段旅行奠定了他思考中国的重要基础。
《自由的声音:大革命后的法国知识分子》
作者:[法]米歇尔·维诺克
译者:吕一民 沈衡 顾杭
文汇出版社
大革命后,法国迎来近代最动荡不安的世纪。君主制与共和制轮番登场之际,知识分子纷纷发声,他们许多人白天还在为政府效力,晚上就被迫流亡他乡,包括预见民主弊端的托克维尔,身着男装的女作家乔治·桑,一度反对共和的“法兰西灵魂”雨果……尽管政治立场相去甚远,但他们共享对自由的热爱,而正是这份对自由的坚持,使法国成为近代欧洲最平等的社会。
作者: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张裕